中文大學校刊 一九八三年第一期

除了受到陳敎授的薰陶外,我也認識了一� 羣好同學和好朋友,得到切磋的樂趣。還淸楚� 記得,在與宿舍一位數學系同學的聊天中,我� 獲得不少數學知識;跟系內的硏究助理和硏究� 生的經常討論,也使我得到很多啟發和快樂。� 這些因學術研究而發展起來的珍貴友誼,是我� 在異鄕的時候很難得到的。這自由的學術氣氛� 和融洽的人際關係,對於現在離開了中大的� 我,有時由懷念至於悵然。� 在寫本文的時候,我剛巧在讀大數學家希� 爾伯特(D. Hilbert)的傳記。我不禁想到:像� 希爾伯特與閔可夫斯基(H. Minkowski)和赫� 維茨 ( A . H u r w i t z ) 漫步蘋果樹下討論數學問題� 這樣的美事,在我們中大也可以發生。中文大� 學雖然歷史還短,某些物質條件還比不上其他� 著名大 ,但我總覺得這都並不是最重要的。� 我深信只要堅持學術自由,培養硏究風氣,我� 們中文大學必定能孕育出更多傑出的人才,對� 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 電子學系的博士學位 �陳之藩� 電子學系陳之藩敎授是鄺重平的導師。他� 特别爲大學校刊寫了這篇文章,簡略地介紹電� 子學系博士學位課程和鄺博士的硏究。� 博士硏究的進修方式,大致可以分爲兩� 種:一派是新模式;一派是老模式。� 新模式的特點是,修課佔很重要部分。學� 生修了多少學分以後,才能參加博士合格考� 試,考試及格以後,再做硏究,研究相當時期� 後,寫爲論交,然後由校內幾位敎授作考試委� 員,圍繞着學生所做的題目予以口試。口試及� 格後,由學校敎席團推薦給校方授予博士學� 位。幾乎所有的美國大學均屬此模式。� 老模式呢,是並不修課。學生進學校後有� 半年或一年的試驗期,試驗期滿,寫一篇論文� 或交一份報吿,敎授們由是決定他可否攻讀博� 士。如果通過了,學生就進行自己的硏究;硏� 究的成果寫成論文,由一個由校內及校外考試� 委員組成的委員會主持口試 但他的指導敎授� 並不參加。口試通過後在敎務會上授予博士學� 位。英國的劍橋大學就是這種模式的代表。� 當初構想這種以硏究爲主的攻讀博士學位� 的方式,以及其後所形成的制度,主要目的是減� 少對學生不必要的干擾。美國大學博士候選人� 一定要修讀若干課程,研究生而先修若干必修� 課,常常沒有幫助而徒然形成阻撓。研究是創� 見的發揮或掙脫旣 成見的拘束,二者均難藉� 必修課程的手段達到。倘 往適得其反,造成時間的虛耗與 中文大學的博士進修規則是介乎新模式與� 老模式之間,不過比較傾向於老模式。以電子� 系爲例:已有碩士學位的學生進修博士課程,� 即不需要再修課而直接作硏究工作。研究工作� 的初步成果先要有一、兩篇論文在有國際水準� 的學刊上發表,這些論文相當於劍檢大學的初� 步研究報告。敎授據此決定他是否適合攻讀博� 士學位。口試由校外委員主持,這一點像老模� 式,但指導敎授也參加口試,這一點又像新模� 式。� 本校電子系第一屆博士班學生鄺重平先生� 是英國羅夫布洛大學碩士,所以他並未正式修� 任何課程即直接做博士研究工作 在兩年期� 間,他把研究的結果陸續發表爲六篇論文:兩� 篇在美國《電機暨電子工程師學會學報》上發表,� 兩篇在英國《國際系統科學學報》上發表;另外� 兩篇在英國《國際控制論學報》上發表。前四篇� 是與指導敎授合作;後兩篇是獨立創作。這種� 成績在英美高等學府的博士硏究中亦不多見。� 博士口試是由美國休士頓大學電機系敎授� 司奈德敎授 ( P r o f e s s o r � W i l l i a m � S c h n e i d e r )� 主持,再加三位校內考試委員,在公開答辯後,� 考試委員全票通過鄺先生考試及格。鄺博士的� 研究屬於尖端科技,博士論文最後兩章創見尤� 多,獨立性最强,其後改寫爲論文,就是在英� 國《國際控制論學報》上發表的兩篇。� 9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