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大學校刊 一九八三年第四期

題 辭 香港中文大學即將慶祝創校二十週年,《大學校刊》編輯因此邀 請我寫一篇回憶文章,這不期然的使我想起了當年內心的矛盾。究竟 應否接受挑戰,到香港來創立中文大學呢?這樣的回憶,難免牽涉許 多個人的經歷,希望讀者見諒。 六十年代初期,一般人都認爲香港是一個學術文化沙漠。要在那 裡建立一所新大學的確是很大的挑戰,雖然我並不需要從頭開始,自 創根基,而是以三所現有的專上學院爲基礎。這三所書院分別代表了 中國大陸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高等敎育的不同傳統。當時的關鍵 性問題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是否能夠把大學組織成一個有機的整 體,而不單是把分離的個體凑合在一起?」答案當然要視乎我們想要 一所怎樣的大學而定。 幾經猶豫,我終於接受了挑戰,答應前往香港,以一年至三年的 時間作爲創辦的嘗試。 大學校長的就職典禮在一九六四年擧行,由港督主禮,嘉賓包括 社會領袖,外交使團和海外多所大學的代表。當時我用普通話致辭, 在講辭中,我就大學的基本性質大膽地提出了下面的主張:「香港中 文大學不會是一所英國的大學(雖然香港是英國的殖民地),也不會 是一所中國的大學(雖然本港居民百分之九十八屬華人),或是一所 美國的大學(雖然我來自美國)。它要成爲一所國際大學。」 把這個基本的哲學提出來之後,第二步就是要確立國際性大學的 目標。倘若不向全校師生和校董會闡明目標,這個理想永難達到。事 實上,校內的敎職員不久就問我意何所指。我的答覆是:「我們如果 要成爲一所有聲望的大學,就要成爲國際大學界和學術界的一分子, 而且必須具有世界性的學術水準。所謂世界水準,就是指獲得世界學 術界的承認,除此之外,別無其他定義。換言之,這全是承認的問題。 國際學術界只能從大學的敎師質素、硏究成果和畢業生的工作表現來 衡量各大學,從而加以承認。如果你到外地訪問,當你對訪問的機構 提到你是來自中文大學而他的反應是:『好極了 !我認識你的大學, 請多送一些貴校的畢業生到我們這裡來。』那麼,你就知道你的大學 的地位了。」 大學若要得到這樣的承認,在聘任及提升敎職員和培育學生的時 候,就一定要保持極高的水準。因此,大學條例規定,聘任和提升敎 師必須設立敍聘諮詢委員會,其中必須包括校外專家在內;評核學生 成績,特別是學位試成績,必須參考校外考試委員的意見。雖然聘任 校外評核委員和校外考試委員是英聯邦大學的傳統作風,但是中文大 學在實行這種制度時,除了英聯邦國家的專家外,也有邀請其他國家 的學者來擔任這些委員。 6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