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大學校刊 一九八四年第四期

但在沙田和上水則找到一些較有系 這項硏究非常有意義,因爲新安縣的文風� 遠比不上江南地區,而縣志記錄中縣內的三所� 書院都在南頭縣城。一般人都相信新界地區內� 鄉村敎育並不普遍,村民對敎育不重視,而根� 據香港政府早期的報吿,傳統敎育質素甚差,� 私塾老師思想迂腐,但是通過口述歷史的硏� 究,證明事實並不如此。� 經過實地的考察和調查,我們發現分佈在� 新界各鄕村的古舊學舍實在不少,雖然有些已� 經毁塌、改建或荒置了,但現存而其歷史仍可� 追溯的也頗多。有些非常簡陋,只有一間房間,� 但頗具規模的亦有四十多所。不過這些書室亦� 多作爲家祠或分祠,例如位於屛山的覲廷書室� 和厦村的友善書室都是。就以中國鄕村的水準� 來說,覲廷書室也算是有規模的建築物,其裝� 飾及雕刻都相當精緻。至於只作書舍而具規模� 的,則有位于沙頭角的靜觀家塾、鏡蓉書屋等。� 十九世紀中葉,一般村童的入學率相當高,� 七至十四歲村童(指男童而言,因爲女童未有� 機會讀書)曾入學就讀的約達百分之七十。比� 較淸貧的家庭也送兒子去 書,但不會上許多� 年的學,平均是四年左右,只有成績好的才會� 繼續下去。他們讀書不一定爲考取功名,亦不� 爲求生計(識字與否跟耕田沒有關係),主要� 就是認 讀聖賢書是每人必須做的事。此外,� 當然也由於學費非常低。從整個新界學舍的廣� 爲分佈和入學率相當高看來,新安縣雖然只是� 中國的窮鄉僻壤,但鄕村敎育也頗爲普遍。� 至於富裕的人家,他們更加積極推進敎� 育,以幫助優秀子弟考取科名。 敎育的發展與當地氏族地位和勢力的建立 當大的關係。以新界最大的氏族鄧氏爲例,他� 們聚居在錦田、龍躍頭、屛山和厦村,在這些� 地方找到的學舍最多和規模最大 而從史料上� 的記錄,鄧氏的族人明淸兩代考取 功名也 � 多,這無疑是促成他們成爲地方上的望族其中� 一個因素。又例如上水的廖氏,他們本是客家� 人,移居新界後,立刻興學育材,於是從明末� 開始,廖氏子弟考取功名的漸有增加 而他們� 也在新界建立了勢力和地位。其他如新田文� 氏、泰亨文氏、金錢村侯氏都是特別熱衷於推� 進子弟敎育的新界望族。� 至於私塾的學費,一般都是很低的,在二� 十世紀初期,仍然是三至六元一年。學費低的� 原因有二:(一)學舍都是免費的。大部分的� 學舍都是由村民、宗族興建的,老師找到學生� 就可以免費借用,上課用的桌椅則是學生自己� 搬來的,所以課室設備也不須花費。(二)上� 課時進行複式敎育,幾班同時上課,老師安排� 好一部分人練習寫字 一部分人讀書或背書 � 一般來說,老師單靠學費是不足以維持生活� 的,所以還要兼做其他的事,例如替村民做文� 書、寫貼寫對聯,賺取筆潤。� 十九世紀的新界鄕村敎育,質素其實不� 差。到了二十世紀初期,鄕村敎育漸走下坡,� 所以香港政府早期視察新界時對鄕村的敎育都� 不很滿意;一九一三年宋學鵬的調查報告更指� 出鄕村敎育質素差。實際上,新界好些地區的� 敎育在質和量方面,由本世紀開始已大不如前。� 其原因與中國的敎育及政治變化有 五年中國廢除科擧及一九一一年帝制被推 八股舊學的研讀,不再成爲進仕之途徑。傳統� 私塾的地位,自然受到影響;鄉村中較富裕的� 子弟亦有從舊學轉向西式敎育。而且英人來到� 之後,興建公路和鐵路,新界和市區的交通直� 接多了,到大埔和九龍上 方便得多。同時,隨� 着與外界接觸的增加,新的就業機會也多了。� 喜歡冒險的鄉民會跑到市區找生活,甚至當海� 員,其他的鄕民則很多在居地附近的各項新建� 設中找尋工作。這些工作的收入,都遠比當私� 塾敎師的多。據我們在上水訪問所知,當時有� 好幾位鄉村敎師放棄敎學,轉任其他工作。一� 般來說,以前發展得較好的地區如上水、錦田� 等的敎育,走下坡的情況較爲顯著。� 最後,我們還找到了一些十九世紀末、本� 世紀初的鄕村老師的藏書(最大批的是西貢白� 沙澳上洋翁仕朝老師的三百多本藏書),其中� 除了傳統舊籍外,還有些外國歷史、世界地理,� 甚至宣傳革命的課本。此外,從他們 日誌中,� 發覺到他們的學識相當廣博,新舊知識並蓄,� 對國家和世界大事也很關心,思想並不迂腐。� 這個發現實在是非常有趣的。� 日治時期西貢的硏究� 有關新界的史籍及其他文獻並不多,從這� 個角度看,這項硏究極有價値。� 西貢的地位較爲偏僻,與外地阻隔,因此� 早期的歷史更少人知道。現在追溯西貢的發展� 只可追到十八世紀。� 16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