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大學校刊 一九八四年第五期
楊鐵樑先生讚辭 我國的傳統政治思想以儒、法爲兩大支 柱:儒者倡禮儀,重敎養薰陶之功,法家主刑 法,重威嚇懲治之效,實際政治則往往依違於 兩者之間,權衡並用,以兼得兩家之美意爲尚。 這種觀念雖有調和折衷之利,但影響所及,遂 令敎化和法治兩者互相牽制,不能就各自的獨 立性格透徹發展。直到今日,這還是中國政治 上的難題。反過來看西方,則法治和敎化,在 觀念上分別隸屬於公正和智慧兩個截然不同的 理想範疇,正如所謂「凱撒的歸凱撒,上帝的 歸上帝」,所以兩者得以各自獨立高度發展, 但又馴至有貌合神離之弊。這是中國和西方在 意識形態上一個基本的歧異。然而 楊鐵樑先 生既是香港司法界的翹楚,又是連繫政府和高 等敎育機構的樞紐人物,集法律和敎育行政工 作於一身而不感扞格,正妤說明他的心智恢 廣,見識宏遠,能從容出入於東方和西方的傳 統之間而遊刃有餘。誠然,以香港這樣人文薈 萃的都邑,能產生楊先生這樣的人物,以楊先 生的儒雅好學,能貫通文化上的鴻溝,那也是 不足爲異的。 楊先生原籍廣東中山縣,成長於上海一個 西化的家庭。他先後在東吳大學、香港大學和 倫敦大學硏習法律,一九五三年,獲倫敦大學 頒授法學學士及格雷法學院頒授執業律師資 格。一九五六年返港後,楊先生即投身司法界, 循階而進,歷任裁判司、高級裁判司、地方法 院法官等,一九七五年,升任最高法院按察司, 一九八零年,甫逾知命再晉陞上訴庭按察司, 眞可謂英才得時,不負所懷了。 除了審判工作,楊先生又曾主持多個公 調查委員會,硏訊如一九七二年的豪雨成災, 一九七六年的梁榮生疑案,一九八零年的麥洛 倫督察疑案等,均爲萬人囑目、衆議紛紜的重 大事件,而始終能在各方壓力下保持公正,實 爲可貴。在莊嚴的法庭外,楊先生還是一位熱 心的社會領袖,對協助釋囚、防止虐待兒童、 促進扶輪社和童軍運動等社區工作,都貢獻過 相當力量。 但是楊先生對社會服務貢獻最大的還是在 敎育方面。自七零年代以來,他即積極參加推 動高等敎育機構的發展,歷任本校崇基學院校 董和校董會副主席、本校校董、浸會學院校董, 自一九七九年起迄今,擔任香港大學董事委員 會委員。鑑於他的聲望和對 了 解,政府於一九七八年邀請他出任大學及理工 敎育資助委員會委員,並於 八一 接掌該 委員會主席。在過去數年間 本港的高等敎育 曾經過兩度全面性的總檢討,然後進入迅速擴 展的階段。像城市理工學院的成立 香港理工 學院開辦學位課程,浸會學院獲公共撥款資 助,香港大學牙科學院的成立,本校醫學院的 成立,本校開辦兼讀學士學位課程,乃至學術 研究之獲得正視和進一步支持等許多新發展, 都是這幾年裏面開始的,當必有楊先生的心血 和遠見存乎其間。異日本港高等敎育能夠普遍 化、多元化、現代化,飲水思源,楊先生發軔 之功當不可沒。 爲表揚他對本港社會服務及高等敎育的傑 出貢獻,本人謹恭請 監督閣下頒授榮譽法學 博士學位予楊鐵樑先生。 6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