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大學校刊 一九八五年第二期

大槪兩年前,香港德國文化協會的 博 士 ( D r . D i e t e r S t o l l w e r c k ) 請 我 考 慮 一 下 是否可能在中文大學擧辦一個國際哲學會議。 他在建議會議的主題時,用極風趣的口吻說: 「我們不要單談『小平』,我們也可以談談『太 平』。」大家都很淸楚,「小平」是中國領袖鄧氏 的名字,意思是指小和平,而「太平」則指大和 平。他這番話給了我一個靈感。我開始與系中 的同寅商量,策劃以和諧與爭鬥爲主題的國際 哲學會議。爲了把會議內容範圍擴大,以便吸 引不同國籍的哲學家及有關學科的學者參加, 我們決定在建議書裏,邀請參加者就四個不同 的範圍提出論文: ㈠ 對和諧與爭鬥的理念,作純槪念上的分析; ㈡ 各門各派對和諧與爭鬥的看法,例如儒家、 道家、佛家、黑格爾主義、馬克思主義或存 在主義等; ㈢ 上述理念對思想史或文化發展的影響; ㈣ 對和諧與爭鬥的理念,作比較研究。 一九八三年夏,我到多倫多及滿地可參加兩 次國際哲學會議,趁機提出我的構想,獲得成 中英敎授、納維爾敎授及史密士敎授熱烈的支 持。回港後,我們即決定按原定計劃籌備,終 於如期擧行會議,會期共七天,由一九八五年 三月十日至十六日。 由於這是本系首次擧辦規模如此龐大的國 際會議,經驗不足自然是一個問題。參加 議 的學者不得不忍受各種各樣的不方便,而我們 亦遭遇到令人失望的情況,因爲有些學者不能 如期前來出席會議,再加上因等候所引起的焦 慮等,幸而一切都似乎得到圓滿收 幸,這次會議無論在形式或內容方面,獲 好評遠比惡評多。我們的確創下了紀錄,這是 香港有史以來第一次主辦國際性 哲學會議, 吸引了代表着東西方各種哲學傳統的學者從四 大洲(北美洲、亞洲、澳洲、歐洲)前來參加。 三月十一日星期一,哲學系主任劉述先敎 授在簡短的開幕儀式中,報道籌備會議的始 末;其後分別由德國文化協會主事人史達脫 勒博士 ( D r . E r h a r d Staedtler)及馬臨校長致 辭。在演辭中,史達脫勒博士談到了萊布尼兹 (Leibniz)、馬校長則提到了東西方的交流, 都非常切合會議的主題。 會議上宣讀的論文題目,雖由與會者各自 選定,但整個會議的內容,旣豐富又均衡,似 乎曾經刻意安排。會議一開始,阿培爾敎授對 於問題就提出了一個寬弘的架局,耶魯大學史 密士敎授隨即發表了他的見解,認爲以調停方 法解決衝突和消除分歧,未嘗不是一種可行之 道。經過這個令人振奮的開始 會場的氣氛就 活躍起來了。午後由兩位來自東方的資深學者 宣讀論文,雖然日本的中村元敎授因健康關 係,無法親自前來發表他對佛家思想中和諧的 觀點,但艾禮遜博士代他把論文摘要宣讀,大 體不失原意。然後哲學系的勞榮瑋敎授從批判 性的角度,討論了儒家的三種和諧觀。大家公 認會議第一天的內容,都能切中大會的主題。 第二天的會議進一步探討東方哲學的觀 點。先由佐佐木現順敎授討論佛家思想史上經 歷過的衝突階段。接着應由卡魯巴哈拿敎授宣 讀論文:「論佛陀之中道之作 但因了解上的誤會,卡魯巴哈拿敎授直到 二早上才抵達本校。於是改由煜博士宣讀 「論道家的爭鬥觀」,其論文的內容剛好與 中村元敎授的論文,相輔相成。他 論文由台 灣政治大學的蔡美麗敎授評述。午後,劉述先 敎授發表他硏究朱熹(一一三 〇 至一 〇〇 ) 的心得,討論朱熹努力追求體現中和之道的曲 折過程;朱熹是宋代以來最有影響力 新儒 家,他對於體現中和之道的追求—正是中國人 入手解決這項問題的一個典範例子。接着下一 位是來自澳洲的姜久明敎授,他的論文題目是 「有關新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一些反省」。當 天下午,北京大學的湯一介敎授突然在會場出 現,使大家得到意外的喜悦。 第三天,我們回頭討論一些西方哲學家對 大會主題的處理方法。我們 知慕尼黑及哈佛 大學敎授韓立去因患病不能參加會議時,感到 很失望,但他仍用專用直通電報把論文傳送了 過來,論文題目是:「論哲學與生命諸傾向之 間的衝突」 由勞榮瑋敎授代他宣讀;論文內 容有獨創見解,含意豐富,必須多花時間來細 加咀嚼。由於早上的休會時間較長,各位學者 遂前往文物館參觀,並觀看大學圖書館爲配合 這次哲學會議而擧辦的小型書展,陳列的書籍 與文章,都是與會學者的大作 紐約大學石溪 分校納維爾敎授隨後宣讀論文:「混沌與集體 化之間」;負責評述的人是來自香港大學的費 雪 先 生 ( M r . M a r k Fisher)。費雪是愛爾蘭人, 受業於牛津大學,秉承其分折學派的傳統。他 2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