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大學校刊 一九八五年第二期

對納維爾敎授提出的那種價値論 出尖銳的批評‧,不過,他的對手是 米蘇里州人,很難被人說服。納維爾敎授在反 駁批評時,態度沈着,盡量化解敵意,手法 確高明。 學者們經過一番激烈辯論,情緖高漲, 午餐時仍然爭辯不已。這種情況 最足以說明 阿培爾敎授在第一天發表論文時所引用包普 ( K a r l Popper)的那句名言:「讓理論死去, 而不是我們。」學者之間的隔膜早已打破了, 午餐的時間也用來繼續交換意見,學術爭辯的 確是哲學家最大的樂趣。到了下午,各學者實 在需要略事休息,他們要出去買點東西,參觀 一下香港熱鬧的市區,並且還要撥出一點時間, 準備未來幾天的會議。 星期四那天,我們又轉回來討論東方哲學 的觀點。首先由卡魯巴哈拿敎授發表他的意 見;他企圖在佛敎、詹姆士及孔子之間,建立 一道溝通的橋樑。下一個講者是艾禮遜博士, 他爲大家分折莊子的和諧觀。他 論證中指 出,只有考慮道家眞人 發展過程,方能解決 莊子和諧觀中表面上似乎是衝突 見解。按照 原定的程序,午後應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兩 位學者宣讀論文,可惜他們未能及時領到簽 證。因此我們安排該節的主席袁鶴翔博士,把 葉秀山敎授的論文:「量、實在與哲學」作一 槪述。隨後由目前在日本從事研究的保羅博士 宣讀他的論文:「量的觀念與智、仁之推廣 關係」。這兩篇論文同樣是爲古代中國與希臘 哲學作一比較研究。最後,由周英雄博士就李 幼蒸敎授的論文:「論研究文 論之必要」,作一槪述和評論。小息之 由北京大學的湯一介敎授(他是唯一代表中國 大陸的學者)提出他的論文:「中國古代哲學 對理想和諧社會的追求」。這篇文章是用中文 寫的,因此請王煜博士代爲翻譯並宣讀,討論 時也是通過翻譯進行的。湯敎授是一位非常活 躍的學者,他在北京敎書,在深圳主持國學研 究所,並且在北京協助創辦了第一家私立的中 國文化書院。 星期五那天,由於會議與研究院院務會議 的開會時間衝突,大會遂移師到中國文化研究 所的會議室。早上先由來自台北的項退結敎授 宣讀論文:「陰陽和合觀的哲學評估」 其次就 是成中英敎授的論文:「論變化的和諧,源自 易經之諸典範」。成敎授的鴻文長達八十頁, 是他的新書中的一章。聽衆當然未能在短短的 時間內,充分消化他大作中的見識,但高斯坦 博士 ( D r . L a w r e n c e Goldstein)卻能在規定的 時間內,評論了這篇論文,已屬難能可貴 可惜 已沒有時間留給大家去討論了。會議最後一節 集中討論分析的觀點。石元康博士在他的論文 「衝突、契約與正義原理」中,利用洛斯(John Rawls)的理論作出發點,批評契約理論未能 爲道德提供基礎。他的論文由哈德福大學的瑪 麗蓮‧史密士敎授評論。最後一篇論文是摩爾 敎授的「究竟高層的願望是否得以解除衝突?」 由李天命博士評述。這一節會議,吸引了大批 聽衆,也博得與會者最多的笑聲。 出席會議的學者,背景各有不同,卻能一 面爭論得面紅耳赤,一面又彼此 正令人感到驚異。我們這一班人似乎可以 鬥中找到了和諧,這點的確大大出乎各 的意 料之外。我們之所以能實現一項理想,並非靠 事前的安排,而是靠來自世界各地的高級知識 分子的誠心合作。我們在星期六早上,安排一 個圓桌會議,一方面可以讓大家有機會進一步 發表自己的意見;另一方面對這次會議的安 排,盡量提出批評。討論會事前完全沒有規定 形式,討論的結果也非常豐富和有幫助。我相 信每位出席會議的人,都會同意阿培爾敎授的 看法:在這一類的 議中,你會碰到那麼多的 新奇事物,都是自己本行以外 ; 感 來 自多方面的挑戰,只不過你不會輕易放棄自己 的理想,反而會專心一志於擴大自己的理想, 以便在公開的場合應付這些 。列席會議的 霍 鏗 敎 授 ( P r o f e s s o r R i c h a r d Hocking)在圓 桌會議上提出最後的意見,同樣給人難忘的印 象。他是愛慕雷大學的榮休敎授,也是哈佛大 學傑出的唯心論哲學家威廉‧霍鏗(William Hocking)的哲嗣,曾參加六四年在檀香山擧行 的第四屆東西方哲學家會議;他發現當年會議 的精神在今次會議中重現了,並希望將來更能 把它發揚光大。 在閉幕儀式上,身爲大會籌辦人的劉述先 敎授作了總結,並向協助會議擧行的有關單位 及個別人士致謝:大會的經費主要由德國文化 協會與本校共同分擔;馬校長以陳廷驊基金資 助一位日本佛學學者來港;來自美國和澳洲的 學者卻要自己負責旅費。新亞書院除了動用明 3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