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大學校刊 一九八五年第二期
裕基金資助大會經費,更承擔將來印 作爲新亞學報特刊的龐大費用。劉敎授又向 學系的同寅、研究生兼任 敎、秘書及工作人 員致謝。德國文化協會的史威克博士對大會的 成就感到非常滿意,他特別向李杜博士致意, 因爲他最先是向李博士建議在中大擧辦國際哲 學會議的;可惜李博士因爲抱病 身,未能出 席今次的會議,與會人士都祝他早日康復。最 後,由新亞書院院長金耀基敎授致閉幕辭。他 在演辭中强調了「爭鬥中的和諧」這個基調。 這個基調在整個會議中不斷出現,與會人士是 很難忘記的。眼見人會曲終人散,大家難免感 到依依不捨,但彼此能把爭鬥拋開 在和諧的 氣氛中分手,亦未嘗不令人感到心情舒暢。 出席會議的學者,可以用三個月的時間來 修改論文,然後再提交大會考慮出版。毫無疑 問,他們必定會把會議中吸取的心得,加插在 自己的論文中。不過,觀點上的衝突是永無止 境的,但學者的觀點雖有分歧,會議中卻出現 了某些共同的看法,可以綜合成下列兩 : ㈠ 爭鬥的槪念是不容忽視的;沒有經歷任何 爭鬥,僅憑順從附和而達致 和諧 未必是理 想的境界,可能大會對爭鬥的槪念探討的工作 還不夠深人,這方面應與研究和諧 ,受 到同等視。 ㈡ 和諧是有意義的規約原則,値得我們致力 追求;不過,必須定出追求高尙和諧的標準, 以免造成不擇手段地爲追求和諧而和諧的弊 端。 在大會的意見交流中,我們看到幾種思想 形態的表達: 甲相對主義的觀點:和諧與爭鬥之間,沒 有太多選擇的餘地,我們純粹是自己所處的時 代和環境的產物。這種立場不大受歡迎,因爲 任何一個有意自覺地去改變事物的人,都不會 對這種觀點感到滿意; 乙實證的觀點:引用經驗所得的事實,推 證人應追求高尙和諧而捨棄爭鬥,但實然與應 然之間難以溝通的隔閡,仍然是這種觀點最大 的障礙; 丙超越論的觀點:和諧僅爲一種規約理 念,若情形果眞如此,如何把這種觀念落實在 現實世界中,依然是令人莫測高深的奧秘。 丁超越論與實用主義結合的觀點:超越的 理念原則上若能在世間產生不同的實用效果, 方算有意義;這種觀念似乎暗示某種本體論的 可能性,不過,這種本體論的預先假定,不應 與過去的古典式的本體論混淆。 上述最後的一項觀點似乎可以作進一步的 發展,値得我們將來 深入探討。目前這個時 代,確實是一個轉形時期,亟需各行中所有知 識分子携手合作,以便找到一條途徑,引導我 們離開身處的迷宮。不論這次會議能產生什麼 結果,起碼我們肯定在一兩年內 可以出版一 本有分量的學術著作,爲將來深入的研究提供 一個出發點。我們當然不能武斷地認爲,除了這 次會議的論文外,其他哲學會議不會有同等或 更高質素的論文;但是,很少有會議能像我們 那樣,具體地表達從爭鬥中產生的和諧精神 這點就是我們會議最可貴 成就。 4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