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大學校刊 一九八五年第四期
胞並使它產生代謝作用的系統 根據這項假設,我們開始硏究在細胞激 物治療的過程中,癌細胞的葡萄糖輸送 在醫學上,使用某種藥物去醫治病人之 前,通常都需要在動物或細胞培養物上做探索 試驗。我們的研究所用的 物樣本,是小白鼠 腹腔內生長的埃利希腹水癌,這是癌症研究中 最常用的實驗動物樣本。至於組織的培養 則 包括各種人和大小白鼠的腫瘤細胞。 我們首先觀察到一項有趣的現象是:埃利 希細胞吸收葡萄糖的速度,在腫瘤發展過程 中,逐步遞增。由於癌細胞吸收葡萄糖的工作, 是通過細胞膜上一組稱爲「葡萄糖載體」的分 子來執行的,我們遂進一步研究,看看在腫瘤 生長的整個過程中,葡萄糖載體的數量及特徵 是否有改變。我們發現腫瘤細胞吸收葡萄糖的 速率增長時,葡萄糖載體分子在細胞表面的密 度也同時增加。癌細胞在腫瘤生長時,由於葡 萄糖載體數量增加而加速吸收葡萄糖的這種 象,就是造成癌症病人或帶癌實驗動物出現低 血糖的主因。 我們也想探討腫瘤細胞在發展時,載體密 度增加的機制。我們假設其中可能是惡性循環 的結果。腫瘤細胞爲了滿足對葡萄糖的需求, 遂製造大量載體,藉此輸送葡萄糖入細胞,因 此導致血糖水平降低。當現存的葡萄糖減少 時,腫瘤細胞就製造更多的葡萄糖載體分子, 作爲補償的反應。經過一系列的實驗後,果然 證實了上述的假設。此外,我們在硏究鼠羣處 於禁食狀態下,其身上埃利希腹水癌的生長情 況時,發現鼠羣一旦禁食,腫 我們治癌並不是要病人禁食;不過 鼠羣卻是一個好的實驗動物樣本,藉以硏究 麼令腫瘤細胞活動。 我們繼續要硏究的問題,很自然的就是: 抗癌藥在這種情形之下怎樣發揮作用。我們硏 究了大量抗癌藥物,包括大蒜、氨甲蝶呤、 N—(乙酰磷酸)—L—天冬氨酸(N-(phosphonacetyl ) — L — a s p a r t a t e ) 、 干 擾 素 誘 導 物 及 腫 瘤壞死因子。其中最値得注意的是腫瘤壞死因 子,這是宿主的巨噬細胞(能夠包圍外來體或 細胞如細菌等大型細胞)所產生的蛋白質。它 的特點是旣能消滅腫瘤細胞,又能不傷害正常 的細胞。它同時又沒有動物品類的特質性,換 言之,即使由鼠類身上產生的腫瘤壞死因子, 對人體的腫瘤細胞也同樣有效。我們發展了一 種可以大量生產 壞死因子的新方法,以供 我們硏究之用;從觀察所得,這種因子果然如 預期的能禁止腫瘤細胞激增。細胞生長率降低 時,細胞吸收葡萄糖的數量( 及細胞表面葡 萄糖載體的密度)也同時減少。我們暫時還不 知道腫瘤細胞壞死因子如何能造成這種結果, 但我們準備找出眞相。我們硏究的最終目的是 找出有效地消滅腫瘤細胞的方法 而壞死因子 似乎是値得我們研究的對象。不過,它在體內 的循環壽命期很短,很容易退化。這樣會嚴重 削減它作爲治療藥物的效力。我們正致力克服 這項缺點,希望修改它的結構,把它與其他分 子實體合起來,藉此延長它在體內的壽命而不 致削弱它的活動。 生物化學系於一九八一年開始 對癌細胞葡萄糖傳遞的效應」研究 計劃蒙香港世界衞生基金會 資助。 物理系的研究 蛋白質物理學 曹家昌 蛋白質分子在許多方面是生命機體中最値 得重視的化學物質。它們有兩種特殊的功能: 作爲結構單元和作爲在分子水平上運作的化學 「機器」。蛋白質是氨基酸的綫性聚合物。但 它又不同於普通綫性聚合物,因 每一個別蛋 白質分子有其獨特的三維結構;這種結構和它 的功能有密切的關係。物理系關於蛋白質生物 物理學 硏究主要有下述兩個方面;參與研究 的人員有曹家昌、蔡忠龍博士、梁榮斌博士和 香港大學化學系的支志明博士。 ㈠ 蛋白質一旦在機體中合成之後如何折叠 起來?這種折叠結構如何保持下去?這是重要 而棘手的生物物理問題。用肌紅蛋白(肌肉中 輸送氧氣的蛋白質)作爲模型體系,我們通過 瞬態光學硏究觀察到,這種折叠與伸展的過程 並非一步完成的,而是包括了許多中間態。平衡 態硏究使我們明白到pH、憎水和靜電作用等各 種影響因素,對於蛋白質穩定的相對重要性。 除了靜態結構之外,動態結構,例如整個分 子的柔順性,對於蛋白質的功能也有重要的意 義。例如,經由結構的起伏變化,氧分子可以擴 散到肌紅蛋白的內部以產生反應。我們發現 超聲頻譜法可以對這一問題提供有用的資料。 22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