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大學校刊 一九八五年第五期

硏究計劃簡介 中國經濟特區 黃鈞堯 槪論 一九八零年的春天,地理系同寅首先發起 中國經濟特區的硏究計劃,主要目的是對這些 特區的規劃和發展進行全面性的地理調查。初 期的研究焦點集中於深圳經濟特區,原因是: ㈠ 深圳與香港接壤,兩地的交往自然會不斷增 加,因此,深圳 發展不僅對中國具有重大的 意義,對香港亦將有深遠的影響; ㈡ 在目前所 劃定的經濟特區中 深圳的經濟發展最爲顯 著; ㈢ 深圳不單是中國且更是世界 中國家 中的最大「出口加工區」型的建設。 地理系的硏究人員在深圳曾展開廣泛的實 地調查,包括訪問當地的高層官員。調查 結 果已在多本學報上發表,並出版了下列三專 書:《深圳經濟特區:中國現代化的實驗》(英 文)(香港地理學會,一九八二年一月);《中 國最大的經濟特區—深圳》(廣角鏡出版社, 一九八三年七月);《中國的現代化:深圳經 濟特區的個案》(英文)(牛津大學出版社, 一九八五年六月)。 硏究的第二階段在一九八四年開始演變爲 當代亞洲研究中心的硏究計劃之一,並獲得紐 約的嶺南大學基金委員會資助。此期的工作,是 利用在深圳所得的經驗和運用類似的方法去探 究中國當局極力擬建的其他經濟發展區:珠 海、汕頭和厦門經濟特區、海南島。硏究計劃 進一步的目標,是找出這些經濟特區在發展過 程中可能出現 區際聯繫,而其最終目的是研 究各特區能否與廣州、香港、澳門等經濟中心 結合成爲南中國的一個都市經濟系統。 一九八五年當代亞洲研究中心推動一項科 際的硏究計劃,主旨在探討中國的開放政策與 經濟特區 發展。參與此項硏究的學者來自經 濟學系、企業管理與人事管理學系、地理學系、 政治與行政學系、心理學系、社會工作學系及 社會學系。該研究計劃現已獲得大學及大東電 報局的資助,並已定名爲「中國開放政策與經 濟特區」。硏究將分三部分進行: 華南地 的整體發展:地理學上的評價; 經濟特區的 都市化:演變、起因及結果; 經濟特區的政 策和管理:動態、改革及評價。 中國經濟特區的模式 中國經濟特區在槪念上被認爲是社會主義 國家現代化過程中可行的發展模式。它跟以市 場經濟爲主的發展中國家所設立 出口加工區 不同。創立經濟特區的主要目標是: 通過特 區觀察瞭解資本主義社會,尤其是現代資本主 義經濟的發展; 通過特區試驗各種政策,特 別是經濟體制方面的政策; 區學習國 外的先進技術和管理方法。 由於特區基本上是用作試驗站,選址的問 題必須特別愼重考慮。在出口加工區和經濟特 區的選址方面,通常有兩種相反的意見:其一 主張加工區與特區應位於目前經濟發逹的大城 市附近,以期獲得基本建設及輔助設施的提 供、勞動力的供應,以及接近港口和機場的 方便;另一方面 意見則認爲應設在離大城市 較遠或邊緣的地區,以促進或剌激區域發展, 不過在建設道路、港口及其他設備方面 需大 量的投資。對中國來說,由於經濟特區是代表 一種「外來」的制度,不宜設在接近目前人口 集中的地區;因此若採納上述的第二種意見, 把特區設在邊緣的地方,政府就能易於控制這 些地區的出入活動,並且即使特區發展出現了 毛病,對鄰近地區社會和經濟生活的影響也不 會太大。 在中國經濟特區的發展史上,選址的問題 也曾出現了不同的意見。一九七九年初,吳南 生(當時的廣東省副省長,後調任廣東省經濟 特區管理委員會主任)到汕頭傳達三中全會的 精神,提議首先在汕頭創辦出口加工區類型的 建設,因爲汕頭歷年來是一個重要的貿易港口, 具有良好的經濟基礎和充足的勞動力。因此他 認爲汕頭較深圳更爲理想;而且深圳發展的面 積雖然較大,但勞工卻非常短缺 何況基本建 28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