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大學校刊 一九八六年第四期

祖德「中國流」、今日盛行的武 樣,少年吳凊源以自由奔放的才思,在 然而,向傳統挑戰,勢須付出代價。當時中日兩 目,也在所難免。所以,在「新佈局」出現的同一 着法和當時的棋壇盟主本因坊秀哉名人對局,立時招來棋院中保 憤恨和敵視,令這個十九歲獨處異邦的青年人受到難以想像的巨大壓力。 他體質素來羸弱,升高段之後賽事連綿 經 不輟,身體因此也漸漸感到 難以支撐。一九三五年他突然決定返回天津參加紅 字會,置年在社會壓 力下入日本籍,再下一年病倒入療養院臥養,無疑都是和身心疲瘁有關係 的。一九三九年他病癒出院,那時日本相沿數百年的家傳本因坊和推舉名 人的時代剛告結束,隨之而來的,是通過「擂爭」比賽來決定「棋界第一 人」的新時代。 圍棋是藝術,也是戰爭。棋士能創新固然可喜,要立足棋壇,超邁儕 輩,卻非奮戰克敵於縱橫十九道之間不可。所謂「擂爭十番棋」就是日本 棋界用以判分棋力和決定名位 傳統制度,對局者倘若連敗四局就會遭到 降低「棋分」即對局地位的命運,對「棋即生命」的棋士來說這不啻是以 畢生令譽作孤注一擲,所以被喻爲「懸崖上的白刃格鬥 。就在第二次世 界大戰炮火響徹波蘭的時候 吳清源和木谷實這對一時無兩的年青棋士在 建長寺的禪房中開始了著名 「鎌倉十 」,這一戰前後連綿三年之久, 以木谷被壓低一級,即至「先相先」的地位而結束。吳的勝利卻並沒有如 在過去的時代爲他贏得「本因坊」或「名人」的地位,只是使他從此四面 受敵,欲罷不能。其後十五年間,他連接再下了九趟「十番棋」,迎戰了 日本棋界所有一流强手,包括秀哉以後的歷屆「本因坊」。在統共近百局棋 賽中,吳清源以孑然一身,面對全日本前仆後繼、傾盡全力的頂峰祺士, 竟能奮起橫掃千軍之力,除半途罷戰的元老雁金準一以外,將所有的對手 如籐澤明齋、橋本宇太郎、坂田榮男、高川秀格等都一一迫降到 相先」 乃至「定先」,即相對低二級的地位。這在圍棋史上空前絶後的紀錄造成 了無可爭辯的「吳清源時代」,證明他不但是天才橫溢的圍棋藝術家,更 是偉大的圍棋戰士,超卓絶倫的「當代第一人」。 然而輝煌的戰績和崇高的稱號並沒有帶來穩定地位或優渥待遇。畢竟, 眞正的「爭棋」時代已經過去,在代興的名銜公開賽中新的角逐者必須並 肩從同一起點開始,連打敗了所有强手的吳凊源也不例外。冷淡的待遇和 連年的孤身奮戰使他感到疲倦和意興闌珊,到五十年代末期,他逼人的光 芒逐漸掩歛。一九六一年八月, 通意外中被摩托車撞倒而致骨折頭傷, 的偏頭痛和神經錯亂。不久之後他就意識到,三 涯行將提早結束了。吳凊源以不世出的才華從四十年代開始 十年,但不知道爲甚麼,陰差陽錯,三十年代末開始辦的「本 十年代開始辦的「名人」、「王座」、「十段」等各種大公開賽 全部和他無緣,就連「九段」這一銜頭也備經延滞才獲贈與。正所謂衞青 不敗,李廣無功,千載而下,還是不免令人扼腕長歎的!他一手發掘的獨 傳弟子林海峰,在六十年代中期以弱冠之年,先後奪取「名人」和 本因 坊」兩大名銜,打開戰後年青棋士稱霸棋壇的新時代,那就比他幸運多了。 棋,雖說是和平的智力較量,但就長年精思慎算,在一髪勝負之間安 身立命的專業棋士來說,它對内心無休止的蹂躪壓迫恐怕比戰場上 硝煙 彈雨更爲嚴酷。爲了獲得生命上的調劑與平衡,吳清源從少年時代開始就 嚮往靈境,從信仰尋求滋潤與寧靜,有數年甚至曾經因爲宗敎熱誠而捨棄 圍棋,全心追求另外一個世界 對他來說,棋是「武」的勝負世界,宗教 是「文」的和平世界。他雖以棋名,以棋尊,在宗敎的追尋上則遭遇過痛 苦和失敗,但對兩者無分軒輊,同樣是首注着「衣帶漸寬終不悔,爲伊消 得人憔悴」的深情。倘若說對一個人生目標誠執信守,一往無前是大和魂 的體現,那麼他能夠文武雙修,在内心同時涵蓄戰爭與和平這兩個截然相 反的境界,並且取得兩者的平衡,正好顯示他始終還是一個深受傳統文化 影響的中國人。 自然,棋盤有如世局,勝負得失只是過眼雲煙而已。甚至棋道本身或 許都並不是永恆的,只是人類文明中一個重要的里程碑罷了。我們知道, 電腦已成爲Checker强手和國際象棋好手,它的圍棋技術雖還幼稚,但運 作類乎大腦的大規模並聯信息處理積集電路已然面世 在飛躍科技的推動 下,電腦能力的極限是無從預測的。然而,無論科技如何發展 吳清源先 生對生命最高境界的無限嚮往和永不止息的探索追求始終是人類精神最可 貴的表現,是文化進步的動力,是永遠值得我們衹迴景仰的。 監督閣下,爲表揚吳清源先生六十年來對圍棋的偉大貢獻 爲表揚他 在痛苦衝突中所表現出的崇高品格,在不同民族間所產生的融和力量,更 爲表揚他對生命究竟的虔誠追求 本人謹恭請 閣下頒授榮譽文學博士學 位予吳清源先生。 5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