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大學校刊 一九八八年秋季
鍾逸傑爵士講辭 各位嘉賓: 本人今日獲頒這個榮譽學位,實在感到非 常欣幸。猶記一九六七年十二月一個陽光普照 的冬日,本人從元朗駕車來到這個校園,參加 當年貴校監督戴麟趾爵士(Sir D a v i d T r e n c h ) 主持的大學動土儀式。當時,本人實料不 今 天能有這份光榮,穿上這件尊貴耀目的長袍, 站在這個宏偉學府的中心禮堂。 一九六二年,本人來港未幾,便奉派往元 朗工作。當年元朗仍有稻米種植,但舊日 生 活方式和各種參神、市集、節令的傳統,已經 有重大轉變,而居民的生活步伐和地方色彩, 也不斷改變。在祠堂的祭壇背後,龍舟的木刻 龍頭已封塵多時;在鄕公所之內,滅火隊的稻 草帽和舊式水泵,也棄置一旁。昔年元朗是農 業中心,但這個地位已日漸式微,代之而起的 矛盾情況,是先行大事破壞然後興革的「發 展」。在一九六二年的元朗,我們可看到頭戴 黑帽,身穿紅袍的道士在地上灑酒殺鷄,焚燒 寫上存亡者姓名的紙符,進行各種拜祭儀式, 藉此綏撫神靈,祈求諸事順遂,平息隨進步而 來的民怨衆怒。毫無疑問,元朗已比前進步繁 榮,並已有長足的發展,擁有寬敞的道路、運 動場、巍峨的樓宇、各種工業和一條新近建成 的輕便鐵路。 本人在數星期前曾再次到元朗走一趟,發 覺城鄕軒輊失調,比以前更加混雜。在荒廢的 田地、棄置的車輛、汚臭的溪流、「發展工程」 的遺料當中,竟矗立著一幢幢白 高聳的樓房。 由此看來,我們在香港生活的人,間中會 感到雖然年華並無老去,但卻已活了好幾世 紀。香港無時無刻不在轉變,處處都充滿挑戰, 但是我們依然兀立不倒。任何人若不能適應變 化,便不宜在此居住。我們要是回顧過 四十 年,便會發覺不論景色、人物或職業,統統都 改變了。我們經歷過暴風侵襲、天旱缺水、難 民浪潮、暴亂騷動等,雖然困厄重重,但卻勇 於面對,一一加以克服,最終仍能兀立不倒。 能有這樣的成果,實非倖致 誠然我們也有過 時來鴻運,事情的進展往往比想像中爲佳。然 而,由於我們未能依循正常的模式去發展政治 和經濟架構——箇中原因大家都非常淸楚 亦 希望各位都能理解——我們只有尋求別的途 徑,諸如低微課稅率、共識政制、不實行直接 選擧等。儘管這些措施各具特性,而且有所乖 異,但卻沒有妨礙社會發展,反而促進了本港 的進步繁榮,過去如此,目前亦然。 雖然我們取得成就,但失諸乖異,所以仍 難免有自疚和不足之感,甚至覺得應減少本身 的特色,進一步向其他地方借鏡。大家都渴望消 除這種不安之情,渴望香港邁向正統的民主, 渴望有更加正統、人所共知的政制,可是,我們 得謹愼行事,以免損害或忽視政府的基層組織 和行政方式。這些組織和方式對港 福祉和社 會安定都有特殊的貢獻。事實上,香港能夠安 定繁榮,且有差不多六百萬人在此安居,正因爲 體制明晰可靠 以及民衆有言論、遷徙和活動 的自由。香港雖然完全缺乏天然 不少困厄,但憑着大家的鬥志、才 能覓得獨特的解決方案,順利渡過重重難關。 香港只不過是彈丸之地,我們不妨放眼看 看其他地方。一般人認爲,多年以來 殖民地 統治的最佳遺物,是西方典型的政治模式,例 如議會式民主政制。可是,在若干年後 當分 析家和歷史學者進行評價時,可能會發覺,一 些適合本地的行政、法律和語言體系要比這種 民主更能促進和平安定。在香港參與基本法和 將來本地憲制諮詢之際,這種想法尤爲重要。 目前,我們有很多問題亟待解決。基本法中有 關香港將來的法律、一般行政事務,本地與中 國大陸的憲制關係 以及行使審判權等方面 都是當前的研究重點。此外,近日在香港已進 入最後階段有關敎學語言的辯論,都需要適當 的結論。在最後分析時,以上種種問題,相信 比要求香港在短時間內實施別種政治制度更爲 重要,因爲其他的政治制度建基於不同的社會 秩序,受制於不同的社會形勢、不同的組織架 構,以及各不相同的政治態度。 縱使我們不去計較,理論上看似卓越非凡 的制度在付諸實行時,不會創造奇蹟,但事實 擺在眼前,議會式民主政制遭人歪曲、受到破 壞或藉以推諉卸責的例子,實不勝枚擧,且可 以在朝夕之間蕩然無存。根據一些數據資料, 我們未必可斷言香港準會有這種情形出現, 過,若能把以往三四十年辛苦建立而久經考驗 的行政制度、社會各階層的關係和各種體制保 存下來,加以鞏固,則發生這種情形的機會, 10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