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大學校刊 一九八八年秋季
員隊伍,以及衆多的公共機 景況便可悲了。 綜合上文所述,共識政制的三條重要輔助 支柱,便是地方行政、政策諮詢委員會,以及 私人與志願機構在提供不可或缺的社會康健服 務方面所扮演的角色。在過去幾年所掀起有關 香港未來政治架構的辯論裏,這些支柱雖未完 全被忽視,但也多半沒有提及。究其原因,可 能是由於它們現已存在,致被假定會兀立不 倒。然而,我們不應理所當然地作出這個假定, 尤其是際此時刻,本港正着手推行循序漸進、 影響深遠的政制改革,而這些支柱也一一因應 配合,相輔相成。我們要深入研究一下它們在 將來所扮演的角色。最低限度我們也得承認, 它們是香港政體的特色,隨着未來政治模式的 不斷發展,我們希望能予以保留及修訂,以迎 合新政制的需要。我們必須自信有能力尋找解 決辦法,但這些辦法必須是香港獨有的構思。 切勿忘記本港是怎樣達到這個特殊的歷史時 刻,怎樣獲致今日的進展。 這次談話,以憶述三十年前本人在元朗的 經歷和見聞爲開端。在結束之前,容本人暫且 回頭贅述一下。元朗區、其居民及區內賢達, 均具有本人所簡述的多個特性。元朗居民有强 烈的社區觀念,有服務社羣和自助的傳統,更 有勇於提出意見和批評的精神。誠然,這些有 利條件,以及地方行政的好處(如果可以這樣 說的話),爲元朗區帶來了繁榮。這種繁榮是 歷盡艱辛才獲致的,然而,在明顯的繁華現象 中,我們不難看到那淸澈的溪流變得汚黑,那 原是片片稻田的土地被棄置的 來的其他廢物所覆蓋。雖然今日元 鐵路,而道路亦得到擴闊,但區內的環境 得擠塞,空氣亦污濁。這些都是令人傷感 的現象。在這裏,讓本人引用克里斯托弗‧費 拉 爾 ( C h r i s t o p h e r Fry)一首關於保存捷赤斯 特敎堂城的詩作其中幾行,以結束整個談話: 「哀莊嚴被毀, 傷典雅幻滅; 慨歎何其易, 損失焉能補? 遲遲始關懷, 無計復城貌。」 香港人已開始關心這些事情,此時起步, 剛好不會太遲! 12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