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大學校刊 一九九一年秋‧冬

十七世紀前後的科技發展 中國科技的發展,從一個重要 的側面反映了中國現代化的進程。 十七世紀以前,我們祖先曾經以許 多輝煌的科技成就居於世界的前 列。中國人不僅貢獻了現代文明先 驅的三大發明:火藥、指南針和印 刷術,而且在數學、物理學、天文 學、地理學、醫學、農藝學、水利 工程、建築工程等方面都產生了一 批偉大的科學家,最早在世界上精 確地計算了圓周率,測量了 磁偏 角,進行了植物分類,確定了十二 音律等。但是由於多方面的原因, 嚴格系統的現代科學和大規模生產 的機器工業和技術,未能在中國形 成。當現代科學技術和工業在歐洲 興起,並挾以堅船利炮、商品和資 本席捲全球的時候,中國以虛幻的 優越感,和愚蠢的閉關鎖國政策, 孤立於世界潮流之外,停滯和沉睡 了幾百年。一八四零 大炮和鴉片敲開了中國的大門 後,一個一個不平等條約的簽訂, 一步一步地淪爲殖民地,才使得一 部分中國人驚醒過來,在「泱泱大 國」神話破滅的同時,從各種角度 開始了新的探索。向西方學習現代 科學技術,在中國生根和普及,成 爲啓動中國現代化進程的一個必由 的階段。 重新學習—中國現代化第 一個浪潮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深重 的民族危機,使得一批靑年儒生, 拋棄了科擧求仕的傳統道路,飄洋 過海,去攝取和硏究西方的新思想 和科學技術知識。他們回國後,或 修建鐵路,或興辦企業,或普及敎 育,或創辦科學會社,發行科技刊 物,以維新改革和新文化運動,掀 起了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第一個浪 潮。由於封建的抗拒 社會動盪的加劇,以及外國 武力的入侵,他們發展民族經濟和 革新封建政治的努力失敗了,但是 他們在華夏大地上辛勤耕耘,爲中 國現代化播下了希望的種子,培育 了第一批嫩綠的幼芽。 一九一四年,在美國留學的一 批學生,發起成立 「中國科學 社」,隨後創辦了《科學》雜誌, 開辦了圖書館和科學儀器公司,至 一九一九年已有會員六百零四人。 他們在中國大地上傳播科學知識, 提倡科學精神,在中國近代科學史 上起了重要的作用。 一九一六年,第一個專門從事 硏究工作的中央地質研究所在中國 建立。一九二八年在南京成立中央 硏究院,翌年在北平成立了北平研 究院。至一九四九 ,這兩個全國 綜合性自然和社會科學研究機構有 下屬硏究所二十二個,約七百名高 中級科學家。在這期間,高等敎育 也有了很大的發展, 抗日戰爭時期,從昆明簡陋 裡,培養出了馳名中外,達到世界 科學最高水準的一代英才。 內戰結束,科技發展一日 千里 內戰的結束給中國科技的發展 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一九四九年十 一月,在中央硏究院、北平研究院, 和延安自然科學研究院的基礎上, 成立了中國科學院。五十年代初, 大批知名的科學家,拋棄了在國外 優厚的工作和生活條件,回到大陸 擔當了各大學和研究所科學研究的 領導,開始建立和發展新的學 領 域,培養年輕的科學工作者。到一 九六五年底,中國科學院已由成立 時的二十一個研究所,二百九十一 名研究和技術人員,發展到一 零 六個研究所,二萬四千七百一十四 名科技人員。 7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