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大學校刊 一九九三年夏‧秋

(四)學校規模的擴展:一九七 八至八七年 馬臨敎授出任校長 七十年代末,香港中文大學的校園 建設已頗具規模,而經過重組及整合階 段 , 亦 達 到 人 才 匯 聚 和 資 源 集 中 的 目 標。一九七八年馬臨敎授接替李卓敏博 士出任校長,竭力將大學發展成一所多 元化,且能提供專業敎育的高等學府, 以適應社會的需求。 醫學院成立 研究院擴充 八十年代初期,本科生已從建校時 的一千四百名增至五千名,系務會亦由 十六個增至四十多個。大學於一九七七 年成立醫學院,經過四年之積極籌劃, 自八一年起正式招收醫科生,首批醫科 畢業生遂於八六年誕生。至八七年,醫 學院之發展已甚具規模,下設學系共十 八個。 於此期間,大學不斷推展研究院敎 育,在擴闊學科範圍之餘,更著重課程 之深入發展。研究院於八零年首設博士 學位課程,至八七年,其學部已增至廿 八個,共開辦碩士課程卅八項、博士課 程十五項,以及文憑課程兩項。 兼讀課程 除正規的日間課程外,大學更於一 九八一年開設兼讀學士學位課程,供在 職人士深造。當時開辦的課程有四項: 音 樂 、 中 英 語 文 、 工 商 管 理 及 社 會 工 作。 暫取新生計劃 爲減輕中學生的考試壓力,大學當 局 又 於 一 九 八 三 年 通 過 「 暫 取 新 生 計 劃」,中五學生可憑中學會考成績申請 進入大學,如獲錄取爲本科暫取生,只 需完成一年中六課程,並通過由大學制 定 的 成 績 評 審 , 可 正 式 升 讀 大 學 一 年 級。一九八四年,首次收錄暫取生約七 百名。 課程檢討 由創校至八十年代初,中大的課程 結構結合學位試及學分制。至八三年, 大學開始全面檢討本科課程結構,目的 在設計一套均衡課程,使既能反映全人 敎育的理想,又可確保畢業生的水準。 結果,大學於八六至八七學年起,取消 學位試,實施一套新的課程結構,採用 純粹學分制,且著重通識敎育及語言能 力的訓練。在此基礎上,大學之本科課 程得以更健康及更多元化地發展,而學 生在選修科目時亦享有更大的自由。 卸任校長李卓敏博 士與新任校長馬臨 博士攝於一九七八 年 12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