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大學校刊 一九九三年夏‧秋

逸夫書院奠基典禮 (左起)鍾逸傑爵 士,邵逸夫爵士及 利 國 偉 爵 士 ( 一 九 八七) (五)邁向國際化,增加靈活性: 一九八七至九三年 高錕敎授出任校長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香港,不但是 國際金融中心及技術轉移的重點城市, 更扮演著溝通中國與外國交往的橋樑角 色。中文大學必須爲這急劇轉變的社會 培育大批人才。一九八七年,高錕敎授 繼馬臨敎授出任第三任校長,致力加強 大學與世界各地學術機構的聯繫及文化 交流,維持大學學術水平及提高學校的 國際聲譽。 逸夫書院成立 自高錕敎授出掌校務後,大學的重 要發展之一是成立第四所書院——逸夫 書院。逸夫書院早於一九八六年開始籌 建,八八年正式收生,校舍設施則於一 九九零年三月正式揭幕。新書院無論在 設備或是制度上,都極具規模。 靈活學分制 大學自八六至八七學年起,採用純 粹學分制,並不斷加以改善。一九九一 年起,爲加強學制之靈活性,不再規定 學生按年晉級,使中六及中七入學的學 生,均可按個人志願選擇修業年限。大 學更於九三年調整主修、副修、通識及 語文科目的學分要求,以配合各學系之 課程重整;又同意讓入學前已具有認可 大專學歷的學生取得部分科目及學分豁 免。靈活學分制使大學得以提供更多跨 學科的學位課程,開設更多學系,並增 加 大 學 與 世 界 著 名 學 府 合 辦 課 程 的 機 會。 第三任校長高錕敎 授來港履新(一九 八七) 14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