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大學校刊 一九九三年秋‧冬

讚辭 敎美女傾心的浪漫詩人。波士頓交響樂團指揮班傑明‧辛德曾與其合作演奏德伏札克的大提 琴協奏曲,讚賞不住:「與友友合奏後,樂團的技巧提高,三月不衰。」毋怪曾跟馬先生合 作過的樂團都眾口稱譽,冀盼他重臨。 馬先生的演奏技巧無疑已臻化境。演出時頓見他髮梢滴汗,激情澎湃;旋又見他低目冥 想,引領聽眾感受驚濤駭浪間的寧謐。他兼具詩人與猛獸的特質,既會詩情遄飛,豪邁不 羈,同時又談笑晏晏。這位大師心琴合一,散發的熱誠深情,在在洋溢盎然生氣。在一眾古 典音樂家一本正經,於唱片封套上盡是凝眸遠方之際,馬先生親切從容,自得其樂的形象, 可說別樹一幟,就如《當代傳記》指出:「他的表情豐富多變。」自然更爲聽眾所樂於親 近。 無論演出甚麼作品,馬先生都能巧妙地令聽眾耳目一新。秘訣也許在其揉合令人激賞的 技巧,以及細膩的鋪排,在每段樂章中都注入了生命,加上其俊雅儀表,更爲演出帶來聽覺 及視覺雙重美感。馬先生演奏也會兵行險著,但從未嘗失手,正如《紐約時報》樂評人唐 納‧漢尼評論他演出舒伯特的 「Arpeggione」 :「演奏時他拿捏琴弦速度恰到好處,節奏充 分發揮,旋律樂韻悠揚。」 馬先生力求推陳出新,曾謂:「同一篇音樂,我日復一日都得重新認識,追求演繹其生 命及內在邏輯。若每次演出千篇一律,結果必然失敗收場。」馬先生堪稱當代大提琴及音樂 名家。他深知今日社會的精神氣質,明瞭觀眾所需,集中體現時代特色,正如其自稱:拒絕 刻板枯燥的他絕對容不下平淡無奇的演奏。馬先生又致力拓展大提琴曲目,搬演不少原爲別 種樂器而寫的作品,其中自也不乏大提琴樂曲。就如他於麻省坦格活舉行的伯克郡音樂節上 首演格魯巴的大提琴協奏曲,此曲充滿苦楚傷痛,毋寧更像一場武術比拼。馬先生演出時仿 似著魔,汗流披面,弓弦飛躍,尋且數處折斷,然而皆未阻其堅持至曲終,掌聲雷動中,原 作者上台祝賀馬先生,稱其演繹恰到好處,無懈可擊。珠玉與苦汗在前,其他琴手對此曲恐 怕未敢輕言嘗試了。 馬先生現年不過三十七歲,已踏身登峰造極的大提琴家之列,與之合作者盡屬世界著名 樂團。他多次主持大師班,備受同行及樂評人推崇,又難能可貴地六度榮膺格林美音樂獎 項,更獲其母校哈佛大學頒發榮譽音樂博士學位,堪稱現今最負盛名的華裔古典音樂家。大 詩人艾略特在他的作品 「Portrait of a Lady」 中描寫在音樂會中聽到「現代波蘭人在演奏蕭邦 的序曲」。那位演奏家原籍波蘭,他對同胞蕭邦的作品特別能夠心領神會,似是理所當然。 馬先生爲華裔人士,對巴哈及舒伯特的作品,可沒有這方面的憑藉,仍然能夠表達作品的精 髓,演奏時光芒四射,更顯出馬先生的藝術成就卓越不凡。際此本校創校三十周年誌慶,本 人謹恭請監督先生頒授榮譽文學博士學位予馬友友先生。 第四十六屆典禮 9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