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大學校刊 一九九五年春‧夏

好了,既然上導修課比聽講義見效,我們又爲 甚麼不盡量以小組形式上課呢?不用說,理由在於 經濟問題。曾幾何時,在專上教育只限於一小撮精 英的年月裡,三幾所大學是可以採用這種形式教學 的。但是今天,我們的社會改變了,現代社會的理 想,是要讓每一個可以從專上教育獲益的人,都有 機會接受某一形式的專上教育。要實現這理想,在 香港——正如在英國一樣——是指日可待的。同樣 地,歐洲(這包括東歐、俄羅斯,以及幾個曾屬前 蘇聯的共和國)也都很快達到這個理想。人們熱中 於推行普及專上教育,是因爲大家認識到,在今日 世界裡,任何一個國家,尤其像香港或英國這些缺 乏自然資源的地區,要創造財富,就首先有賴於本 地人的技能、知識和創造力。 因此,我們想知道科技能否解決這個基本問 題,可以的話,又能在甚麼程度上提供解決辦法。 我們這想法是很自然的,其實,不少科技已經在現 代化的大學基本設施裡派上用場。例如設備講究的 圖書館和數據庫的資源等等。但是我現在要提出的 問題還要窄一點,那就是電腦輔助學習的問題。這 問題已討論過不少,但在一般大學裡還未多見落實 ——除了一些特別科目和少數大學。總之,到目前 爲止,電腦輔助學習仍未起決定性的影響。爲甚麼 呢? 先讓我們假設:有一門學科,不論文科也好, 理科也好,是人文科學也好,工程學也好,設想有 一位在教學硏究兩方面都是首屈一指的人物,已製 作出一套多媒體的教材,裡面包括錄像講義、有動 態說明的材料、閱讀用的篇章段落,以及參考讀物 的指引等;如果這一科屬自然科學或數學的話,這 套教材更會包括一些問題,萬一學生作答錯誤,它 能針對學生答案,作出適度的回應。在這樣一套系 統裡,主持講解的可能是最能激勵學生的講師之 一,而這套系統,不論多少個學生都可適用,同時 還可以從一所大學轉用到另一所大學。這麼看來, 這套系統可謂無懈可擊了,前景是樂觀的,傳統的 講義會相形見絀吧。 當然,此中牽涉的困難不少。首先,最明顯的 是這套系統的製作費用昂貴。據估計,一位講師, 要製作這麼一套輔助學習系統,所花的時間,會比 編寫一本內容相等的教科書,長十至二十倍。 而時間就是金錢——又或更重要的是:時間就 是時間!一位出色的講師,往往是有雙重才華的: 既懂教學之道,又能硏究有成。可是,要花這麼長 的時間搞教學功能,所餘的就不夠做好硏究工作 了。我們在大學裡工作的,大都希望能夠在教學與 硏究兩方面都有成就。因此,電腦輔助學習系統, 是不會自然而然地產生的;它有異於撰寫教科書, 不是一種正常教學功能的副產品。大學與撥款機構 之間,必須加強廣泛合作,並須建立新的撥款機 制,以促進大家都想深入探索的電腦輔助學習的發 展,並使之早日實現。 電腦輔助學習的發展速度未如理想,是另有原 因的;經認眞試驗——通常是指大學以下的教育而 言——我們發現,電腦輔助學習並不如預期的受學 生歡迎,也不如預期的有效;我猜這裡面一定涉及 一些基本問題。人類有一種與眾不同的特徵:由呱 呱墮地起,接著的好幾年內,幼兒是絕對不能獨立 生存的;在這一階段,他曉得向父母學習,這是人 類生存不可或缺的本能;人學人可謂人類本性基礎 的一面——這一點是早已在我們的遺傳密碼裡注定 的,人類的脫氧核糖核酸就是這樣編排的。不過, 我得指出,雖然這本能並不排除另類學習途徑的功 效,但是要把與生俱來的人教人這學習方法全盤取 替是有困難的。因爲其他途徑沒有活生生的人在現 身說法,對人類天性來說是陌生的,要一段時間適 應。這種情況,與電影的發展,以及後來電視的面 世,都很類似。在三十年代,不少人推測說,劇院 舞台會被電影銀幕淘汰,因爲電影科技神奇,能霎 那間在闊銀幕上展現壯觀的大自然美景,轉瞬間又 顯示面孔的親切特寫,這看來決非劇場所能比擬 的。但是時至今日,事態發展並未印證當年的預 第四十八屆頒授學位典禮 11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