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大學校刊 一九九五年春‧夏

香港音樂四十年 (一九五零至一九九零) 香港是「文化沙漠」? 多年以來,香港被視爲「文化沙漠」,指其藝 術、音樂等事業,均難以植根,更不用說蓬勃生長 了。事實是否眞的如此?香港人是否只是「經濟動 物」?讓我們從音樂系近年的一項大型計劃去尋找 答案。 音樂系八位教師:陳守仁博士、陳偉光博士、 陳永華博士、林萃靑博士(已離職)、羅炳良博 士、區信姬博士( D r . Greta O l s o n ) 、芮克博士 ( D r . Harrison R y k e r ) 及韋慈朋博士( D r . J. Lawrence Witzleben) ,爲硏究香港音樂的演變,於 八九年開展一項爲期三年的大型計劃——搜集一九 五零至九零年間,與音樂有關的所有資料。此計劃 獲硏究資助局撥款三十萬元支持。 計劃展開後,社會反應熱烈,所得資料的數量 和種類繁多,顯示出香港過去四十年間,音樂的發 展既蓬勃且多元化。 搜集資料 收穫不俗 搜集所得資料,可槪分爲下列幾類: (一)剪報:有一萬篇摘自《南華早報》、 《虎報》及《華僑日報》的音樂剪報,包括樂評、 指揮家及音樂會籌辦者之訪問,和音樂盛事的報 導; (二)粤劇資料:搜集了粵劇劇本六十五個, 著名的有「桃花湖畔鳳求凰」、「燕歸人未歸」、 「萬惡淫爲首」等。另外,還有粵劇照片和幻燈片 千餘張;以及在劇場與典禮上的粵劇演出之錄影帶 及錄音帶多盒,播放時間逾六十小時; (三)香港作曲家庫藏:搜集了八十位作曲家 的一千二百多篇樂譜,有的更是手稿。這些大多是 嚴肅音樂,但風格各有不同; (四)音樂活動資料:各音樂團體或組織舉行 音樂活動的記錄,例如香港管弦樂團及香港中樂團 的演出場刊。 香港管弦樂團是本地唯一的職業 管弦樂團。這張一九七四年的育 報報導該樂團由業餘轉爲職業的 消息。 這些三、四十年代的 粵劇提綱、宣傳册子設 計草稿、場刊及廣告,至令仍 保持完好,是研究粵劇的珍貴資料。 林樂培先生是香港著 名作曲家,他是把二 十世紀西方音樂的前 衞創作手法引進中樂 的先驅之一。研究人 員收集了林氏絶大 部分在港時的作 品手稿。 學術硏究 18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