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大學校刊 一九九五年春‧夏

音 樂 系 教 師 借 助 此 計 劃 所 集 資 料 完 成 之 論 文 及 著 作 陳守仁 •「香港粤劇硏究」(下卷) 中國戲曲硏究計劃,一九九零年 陳偉光 •「在音樂創作中採用中文歌詞時的一些重要考慮」 第三十四屆亞洲及北非硏究國際會議,香港(一九九三年八 月) •「談中文在現代音樂創作中的運用:一些新的方向」 第二屆中國聲樂的發展方向硏討會,香港(一九九二年九月) 陳永華 •「香港一九六零至一九九零的新音樂發展」 第三十三屆亞洲及北非硏究國際會議,多倫多(一九九零年八 月) •「香港年靑人的音樂創作」 亞太現代音樂硏討會,菲律賓(一九九一年十一月) •「當代中國音樂創作及推廣」 第一屆華裔作曲家管弦樂作品發表會及硏討會,台北(一九九 二年三月) 學 術 價 値 雖然此計劃以蒐集一九五零至九零年間的音樂 資料爲主,但其內在意義與貢獻都不可低估。因爲 所得資料數量之豐富,範圍之廣闊,內容之深入, 是前所未有的。搜集所得顯示香港對各類音樂有高 度包容性,無論是傳統中樂,或是西洋音樂,在本 地皆可自由發展。香港的音樂人,一方面盡量保留 本地傳統的風格,同時亦通過不斷的創作,建立香 港獨特的現代音樂文化。硏究所得,引導大家從一 •「三十年來香港新音樂的發展」,《明報月刊》,一九九二年 一月號,頁101。 •「一九七零至九零香港新音樂委約創作年表」,劉靖之編: 《中國新音樂史論集》(香港大學亞洲硏究中心),頁 342-369。 羅炳良 •「香港」,芮克編:《遠東新音樂: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亞洲音 樂創作論文集》(荷蘭Frits Knuf出版社,一九九一年),第 十一章,頁225-248。 韋慈朋 •「中國音樂的地區系統與樂種之間的相互關係」 民族音樂學會年會,劍橋,曼徹斯特(一九八九年十一月)及 華南沿海地區之音樂文化,香港,廣州(一九九零年二月) •「器樂在香港的道教儀式」 中國音樂硏究協會,奧克蘭(一九九零年十月) •「傳統民族器樂在香港」 傳統音樂國際硏討會,香港(一九九一年七月) •「音樂在香港的太平淸醮」 民族音樂學會,芝加哥(一九九一年十一月) 個全新的角度去了解香港的音樂演變。 此外,這些珍貴資料可爲日後成立香港音樂資 料館奠下基礎。本地與外國學者可借助這些資料, 從事音樂分析及民族音樂學硏究,乃至其他跨學科 之硏究,如人類學、社會學及漢學等。音樂系參與 此計劃的教師,便藉著這些資料的充實和啓發,就 各自的專硏範疇作深入硏究,完成了多篇論文及著 作。分別臚列於上表。 研 究 未 盡 該批資料現存於音樂系,供中大教職員、學生 及其他院校硏究人員參考。計劃負責人之一陳永華 博士表示,下一步驟是整理所得資料,並建立一個 電腦資料庫,以方便硏究人員查閱。可是,由於硏 究資助局的撥款已經用罄,電腦資料庫的工作要暫 時擱下,待籌得經費時再繼續。不過,該計劃已引 起各方關注,不少音樂資料收藏家及音樂工作者對 此項工作都頗具信心,陸續捐贈有關的音樂資料。 參與計劃的硏究人員亦會分就各自的專硏範圍繼續 資料搜集工作。 一個國家或一個城市的繁榮,少不了一個具有 其地方色彩的文化藝術環境。此項硏究計劃,可說 是適時地提供一種有效的途徑,讓人們更深入地了 解香港獨特和活潑的音樂生活。• (左起)陳永華博士、芮克博士、韋慈明博士、羅炳良博 士及陳偉光博士。 學術硏究 19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