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大學校刊 一九九七年春‧夏
對 好 政 府 的 理 解 香港人對 好政府的理解亦是相當傳統。 他 們較 接 受 帶 有 慈 父 取向的 專權型政 府。儘 管殖民地政府長期實施經濟放任及社會不干 預 政 策 ,且 香 港 社 會 的 發 展 亦 已 相 當 多 元 化 ,但港人仍然期望政府更多地介入社會及 經 濟 事 務 。 雖然港人思想以傳 統主 義 為 主 導 ,但仍 可看到一 些政 治 價 值 觀 念 的 轉 變 。譬如他們 明顯 要求更多 對公 共 事 務 的 發言 權 ,不願看 到 政 府 擁 有 無 上 權 威 而 不 受 其 他 力 量 的 約 束 ;他們也會 質疑 殖民 地 政 府 於 面 對 中 、英 政 府 時 ,是 否 有 誠 意 捍 衛 港 人 利 益 。這些轉 變 在 在 顯 示 ’九七問題改變了香港的政治形 勢 ,港 人對 政 府 職 能 有 了 新 的 期 望 。隨著民 主 訴 求 的 提 升 ,人 們 衡 量 政 府 的 工 作 表 現 時 ,愈來愈側重於政府如何回應公眾對政治 參 與 的 願 望 。 保守心態的成因和影響 總的來説 ,香港華人的民主觀念是局部 或 片 面 的 ,他 們 對 殖 民 地 政 權 的 認 受 程 度 , 在殖民地來説也是獨一無二的。 現 政 權 認 受 性 的 基 礎 從 歷 史 來 看 ,港人是殖民地政府建立後 才 大 量 到 臨 ,所以並不抱有沉重政治憤怒情 緒 。他 們 雖 然 缺 乏 政 治 權 力 ,但在一個大體 公正的法律制度下 ,卻得到充分的賺錢自由 作 補 償 。殖民地政府與人民之間存在著相當 的 共 同 利 益 ,這些利益使香港殖民地地位不 受 內 部 因 素 威 脅 。港人亦肯定殖民地政府在 促 進經 濟發 展所 作的努力 。 自 中 共建立政 權後 ,即使香港華人對殖 民 地 管 治 懷 有 羞 恥 之 情 ,卻被他們對共產黨 統治的恐懼及本身的功利主義沖淡。 傳 統 文 化 與 西 方 文 化 的 混 合 根據 港人對好 政府 的 理解 來 看 ,香港華 人的民主觀念並 非全 然是 西方的一套。他們 並 不 要 求 政 府 由 全 民 選 出 ,反而希望保留一 定 的 非 民 主 成 分 。對 他 們 來 説 ,政治參與只 限 於 監 察 政 府 、認 同 權 威 、尊 重 行 政 權 ,並 不 包 括 承 擔 政 治 責 任 。 但 另 一 方 面 ,港 人 信 任 香 港 的 政 治 制 度 ,認 為 法 治 比 人 治 更 重 要 。這是殖民管治 改 變 香 港 華 人 政 治 文 化 的 例 子 ,也反映出香 港政治發展混合了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的特 殊 情 況 。 對 特 區 政 權 的 影 響 殖 民 地 政 權 所 享 有的 認 受性 ,對新的特 區政 權 會 帶 來 甚 麼 影 響 ?劉 敎 授 認 為 ,新政 權 的確 會 面 對 營 建 認 受 性 的 困 難 。由於殖民 管 治 的 完 結 並 不 是 來 自 公 眾 要 求 ,新政權不 能 夠藉 反殖 民地 情緒 建立它的 認受性。這個 難題也不會隨有民望的本地領袖加入新政府 而 得 到 解 決 。可 以 預 見 ,在政權交接後的一 段 日 子 裡 ,新政權在港人心目中的認受性很 有 可 能 及 不 上 舊 的 殖 民 地 政 權 ,這是香港與 其 他 殖 民 地 的 一 大 區 別 。 不 過 ,從 另 一 角 度 看 ,由於殖民地政權 的認受性是非常狭隘地建立在殖民地人民的 功 利 考 慮 之 上 ,所 以 ,如果未來香港的經濟 繼 續 保 持 繁 榮 ,而特別行政區政府的工作表 現 又 基 本 上 令 人 滿 意 ,則新政權的認受性問 題 亦 應 該 不 會 太 嚴 重 。 中文大學校刊 一九九七年春•夏 28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