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大學校刊 一九九七年秋‧冬

的學府博物館之一。同樣:躍過二十五年辛 勤耕耘,《譯叢》也已經成為國際上最負盛名 的翻譯雜誌之一,它刊載的作品和相關出版 物都在英語世界廣泛被高等學府採用爲敎 材。 穩 步 前 進 一九七八年李校長退休,馬臨敎授繼 任,他雖然是生物化學家,但由於家學淵 源,對研究所同樣關切和重視。因此,在其 後不足十年間,研究所增加了兩個新單位, 即一九七八年成立的中國考古與藝術研究中 心,和一九八零年成立的吳多泰中國語文研 究中心;同時,又設立了多個基金和出版周 轉金,使資源分配和發展方向都得到更大彈 性與自由。在這個時期,所內的人才也逐漸 趨於充實:知名敎授如考古學家鄭德坤、東 南亞史專家陳荆和、訓詁學家和翻譯家劉殿 爵、古史和金石甲骨學家饒宗頤等,先後來 所長期工作,年靑學者高美慶則於一九八一 年出任文物館館長。 所以,當我在一九八六年加入本所的時 候,它已經打下十分穩固的基礎,可以邁向 新的階段了。 蓬 勃 成 長 的 十 年 過去十年是研究所急速發展和蓬勃成長 的時期,這是由許多有利因素所湊合促成 的。首先,一九八七年繼馬臨出任大學校長 的高錕敎授一仍舊貫,給予研究所大力支 持,並且提供許多發展機會。同時,利氏家 族對研究所的慷慨捐贈和幫助亦從未稍減。 在一九八八年他們與林炳炎基金會合力捐贈 的所館新翼落成啓用,研究所因而再加擴 充,而文物館也增添了新展廳和其他重要設 備。再者,本港大學敎育資助委員會屬下的 硏究資助局,以及台灣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 基金會也都在這時先後開始運作,對港台兩 地的學術研究起了極大促進作用。迄今爲 止,本所研究人員已經先後從這兩個機構獲 得超過一千萬港元的研究資助,從而展開了 許多前此根本無法想像的新工作。 最後,但也許亦最重要的,則是在這時 期所裡來了一批充滿朝氣的年靑學者,他們 是接班人,更是開創新事業的先鋒。像在一 九八六年接替閔德福(John Minford)出任 《譯叢》編輯和翻譯研究中心主任的孔慧怡, 當時其實十分年輕,而且剛從倫敦大學東方 與非洲學院畢業不久,然而,數年內她就展 露鋒芒,不但爲中心找到多個新發展方向, 並且憑著苦幹與才華令《譯叢》的名聲百尺竿 頭更進一步。鄧聰則在一九八七年把考古研 究中心從書齋領向田野,開始推動踏實而艱 苦的考古發掘工作,並且在一九九三年出任 考古中心主任;迄今他已經與大陸多個考古 隊合作,在本港、澳門、越南等地發掘了十 多個新、舊石器時代遺址,發現了許多重要 遺物,令華南及東南亞地區的史前史添上新 頁。 何志華在一九八八年放棄了安穩敎職, 到所裡來協助統籌當時剛剛開始的古代文獻 資料庫的建立工作。這旋即成爲校內發展最 快,成績最優秀的研究計劃之一,而且直到 今天還在不斷擴展和陸續出版成果。劉靑 《譯叢》創辦人高克毅(左一)、宋淇(右一)與現 任編輯孔慧怡(左二)攝於一九九零年。 三十憶往——中國文化研究所寫照 7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