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大學校刊 一九九七年秋‧冬
峰、金觀濤於一九八九年來所,翌年和我共 同創辦《二十一世紀》。這是一本在這講究專 業的時代仍然堅持面向全中國知識分子的綜 合性學術文化刊物,然而,由於劉靑峰這位 編輯的敏銳和努力不懈,它很快就得到了海 內外許多學者的認同和支持,成爲當代中國 最具影響力的思想性雜誌之一。黃坤堯則在 一九九一年出任《中國語文通訊》編輯,以踏 實而高效率的作風,在短時間內奠定了這本 刊物作爲敎師和語言學者重要論壇的地位。 這許多同事,是我們所的中堅分子。正 是由於他們的認眞和努力,所內的各種資源 才得以充分運用,發揮最大功效;也正是由 於他們對工作的熱誠和承擔,全所才會充滿 活力和生機。誠然,中國文化悠久博大,它 的推移變動是微妙而緩慢的。但是,觀察和 研究這文化的方法和角度卻可以日新月異, 而這正就是我們同事的用心所在。舉個淺近 的例子,文物展覽和考古發掘都是傳統性工 作,可是以熱釋光法斷定陶瓷年代,或者以 相補顯微技術研究玉石器製作過程,則可以 爲傳統增添新向度。又譬如,翻譯是大家熟 悉的工作,可是倘若要令語言、文化迥異的 西方人不但能知道唐詩或者明代小說是怎樣 一回事’而且還能領略它的神韻和妙處,那 就非得越過特定語言的障礙,把作品最核心 的涵意剖析出來不可。 同樣,把商周甲骨卜辭和先秦以至魏晉 南北朝的全部傳世文獻建成電子資料庫,那 並不只是抄繕功夫:由於貯存媒介和方式不 同,這些文獻的性質也會因之而改變。在電 腦之中,它們無復是耗竭學者一生精力的繁 浩卷帙,而被轉化爲麗日之下平鋪的大地景 高錕校長(前排中)與《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編委 及工作人員攝於創刊號出版慶祝酒會(一九九零 年)。立於高校長之左爲常務編輯劉青峰女士,右 爲文化研究所所長陳方正博士。 建立中國古文獻電腦 化 資 料 庫 的 主 要 成 員:(右起)何國杰先 生、劉殿爵教授、陳 方正博士及何志華教 授。 中文大學校刊 一九九七年秋•冬 8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