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大學校刊 一九九八年春‧夏

振寧敎授的年青科學家三人組,飯後茶茗, 無所不談,討論最多的自然是有關物理學的 話題;三人在窄小的房間中討論和爭辯往往 至深夜方休。有一次,他們為了解決一個爭 論,甚至秉燭夜讀海森伯《量子理論的物理 原理》的重要章節。當他們正研究科學如何 對人類的戰爭和歷史產生翻天覆地的影響 時,外邊士兵正帶著將被處決的犯人走過。 當時的中國,正飽受日本侵略及內戰的蹂 躪,而楊振寧在戰爭的危急關頭,仍能得到 中國最優秀科學家的培養,並獲得清華基金 資助,前往美國芝加哥大學,以六年時間完 成博士課程。他在物理學研究上的品味和風 格,在昆明小屋中與朋友品茗閒談時已經形 成,同時通過研讀及討論康拉德、吉卜林和 高爾斯華經等名家的作品,他的英文得以運 用自如。 一九四九年,即獲取博士學位翌年,楊 敎授進入普林斯頓高等學術研究所,並在一九 五五年成為該所的敎授。一九五七年,他與合 作研究的李政道敎授赢得諾貝爾獎。此後,各 種學術榮譽接踵而來,繼普林斯頓大學頒予榮 譽博士學位後,還接受了來自英國、波蘭、俄 國和台灣不同大學的榮譽博士學位。 楊振寧和李政道於一九五六年提出在弱 衰變過程中宇稱不守恆的可能性,因而獲諾 貝爾獎。宇稱不守恆,就是指真實世界和鏡 子裡的影像世界不對稱,左手和右手粒子的 行為並不一樣。這番見解,推翻了物理學家 一向堅守但缺乏根據的假設。早於一九五四 年,楊敎授與米爾斯已建構非亞貝爾規範場 理論,此理論的重要性,比起獲諾貝爾獎的 宇稱不守恆理論尤有過之。楊、米理論所引 導出來的一系列研究工作,已建立了理論物 理的基石,從而可以導致統一理論,使我們 可以從中理解物質的本性、力的作用和對稱 的形式。此理論綜合了三種甚至可能四種自 然界的作用力,並提供一個理論架構,説明 了表面不同的作用力,實質是同一種作用力 的不同側面。這個被譽為「概念性傑作」的理 論,解釋了基本粒子相互作用的特徵,並改 變了近二十五年來物理學發展的方向,同時 使理論物理學與現代數學得以聯繫,多位傑 出數學家例如陳省身、丘成桐及阿提雅(三 位都是本校的榮譽博士)亦公認此成就。 透過楊氏豐富的物理學著作及論文,認 識楊氏物理學理論的人,都可發現其理論精 確優雅,以優美均衡見稱。聽他在領受諾貝 爾獎演講「物理的守恆定律和對稱定律」的 話,當可領略到楊氏對數學推論之美的看 法:「當一個人靜下來細想數學推論的精緻 和完美,並將之與物理學上深遠的影響相 比,他自會深深感受到對稱定律萬鈞的力 量。」楊敎授對中西藝術的興趣,表現出他 對美學的敏鋭,而這種敏鋭對他的深層科學 思考有著深遠的影響。這正是詩人華滋華斯 所言,人類「至善的心靈」。 自獲諾貝爾獎後,楊敎授的研究屢獲榮 譽,如Rumford獎(1980)、美國國家科學 獎(1986)、Benjamin Franklin 獎(1993)、 Bower獎(1994)和 Bogoliubov 獎(1996)。 他對物理學的貢獻,使他獲得很多極具 聲譽的大學禮聘,授以極受尊崇的敎席:從 蘇黎世到斯德哥爾摩,從哈佛大學到復旦大 學。他在國際社會的服務,不囿於祖國的中 國科學院和他的第二家鄉美國的美國科學 院,他對英國的皇家學會、台灣的中央研究 院及其他拉丁美洲和歐洲的科學院也貢獻良 多。一九九七年,他更應羅馬敎皇之邀,出 任敎廷科學院院士。 楊振寧敎授所具有的學者雅量,可在他 的事業上得到明證,在他與香港中文大學及 香港的長久關係中更體現無遺。一九六四 年,他在新建的香港大會堂演講,演講廳擠 滿聽眾,轟動一時。一九八三年,楊振寧成 為香港中文大學的榮譽敎授,一九八六年, 中文大學校刊 一九九八年春•夏 14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