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大學校刊 一九九九年春‧夏

光光譜學獎、 K i n g F a i s a l 國際科學獎、美國物理學會 A r t h u r S c h a w l o w 激光科學獎、美國 光學會 W i l l i a m F. M e g g e r s 光譜學獎。他還是多個學術團體的會員及院士,包括美國國家 科學院院士、台北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這種種榮譽,不但證明了他在 物理學上的傑出成就,也肯定了他促進中國科學研究的重大貢獻。 一九九七年,朱教授和 W i l l i a m Ph i l l i p s 及 C l a u d e Cohen - Tannoud j i 兩位科學家同膺諾 貝爾物理學獎。朱教授證明,如果將激光沿一些特定的取向照射,就能控制原子的高速隨 機運動,令原子運動有序化,減慢隨機速度,達致冷卻原子的效果。利用這個所謂「光學 稠漿」的方法,來冷卻及俘獲原子,不論在理論或實驗技術都是突破:把原子控制在一個 差不多完全靜止的狀態,可以精確地測量原子的性質,因而能更深入了解光與物質的相互 作用,及擴闊驗證理論構思的空間。朱教授的方法引發了極大的注意,物理學家紛紛展開 更多深入的研究。例如,研究非常低溫的稀薄原子蒸氣中的量子特性,其結果可應用於製 造更精確的原子鐘,發展原子蝕刻技術,及創製原子激光。朱教授在研究上達到的極端精 確性,與他在實驗和技術上所表現的匠心獨妙,可說是相得益彰。 激光的發明者之一,一九八一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A r t h u r S c h aw l ow 教授曾經指出, 朱教授對不同領域的問題都有廣泛的興趣,又能掌握理論猜想,令他能創造出漂亮,近乎 藝術的實驗探索方法。這可以說是他在實驗物理學的風格:他無視困難,致力研究重要的 問題,即使技術上極為困難,亦終能克服。他在極艱深的研究中取得的進展,在各個不同 學科如原子及凝聚態物理、生物學及高分子聚合物科學都能作出重要貢獻。他是第一位取 得電子偶素及 µ 介子素的高分辨光譜的科學家。此外,他還證實了 D e Ge n n e s 為了解釋高 分子如何張弛而引入的「蛇行模型」。然而,他雖然學問高深,但並非高高在上,他也會 與學生一同打掃實驗室呢! 一九九八年三月,朱教授在香港中文大學偉倫傑出講座上主講「利用激光冷卻及俘獲 原子與粒子」,反應熱烈,學術氣氛濃厚,出席者至今猶津津樂道。他闡述創新的科學觀 念,一向以風趣明晰見稱,而且能集中討論事情要點。與他共事的科學家和隨他深造的研 究生,得到他的熏陶,都由衷感激。朱教授對科學和科技發展的見解,啟發了各地年輕科 學家;本校同寅有機會聽到他的意見,實在深感榮幸。 監督閣下,朱棣文教授對世界科學界貢獻良多,對中國科學家尤其鼓勵殷切,此外,他 又 是 本 校 的 益 友 。 本 人 謹 恭 請 監 督 閣 下 頒 授 榮 譽 理 學 博 士 學 位 予 諾 貝 爾 獎 得 主 朱 棣 文 教 授 。 • 第五十四屆大會 39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