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大學校刊 一九九九年春‧夏

九四年先後獲選為中國科學院化學部常委、副主任、主任等,九二及九三年更先後當選為 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及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 ( I U P A C ) 執行局成員。此外,張教授 更為中國科學院主席團顧問、中國化學會常務理事及北京大學、南京大學、復旦大學、中 國科學技術大學、浙江大學兼任教授,並擔任國際刊物 C h e m i s t r yPhysics Letters、 Spectrochimica Acta ( P t . A ),以及英國化學會誌《法拉第會刊》國際編委。 一身集行政、教學、研究、出版等重任而能面面兼顧,樣樣皆能,若非秉賦過人,專心 致志,則絕難成事。張存浩教授認為,科學家必須具備的成功因素有以下幾項:其一,面 臨困難,絕不退縮——科研中充滿難以逆料的情況,科研人員必須自我鞭策,奮勇向前,方 能解決難題,達到目的。其二,靈感為主,自律為輔——純粹科學的研究,正如文學、藝術 一般,必須要有靈感;但僅靠亂猜亂想,不能成事。實驗中的數據往往枯燥乏味,科學家 若不能鍥而不捨,屢敗屢戰,則往往會半途而廢,功虧一簣。其三,同心協力,齊創高峰 ——科研最好集志同道合者一起進行,大家在思想與科學上彼此啟發,互相激勵,方能收事 半功倍之效。其四,融洽無間,同甘共苦——科研小組中的同事,必須緊密合作,不分彼 此,即使師徒之間亦須如此。大家學習將功勞讓給同事,把困難留給自己,方可促進科學, 共創成果。 張存浩教授思想開明,心胸廣闊,他這一番科研心得,與數學名家丘成桐及本屆諾貝爾 物理獎得主崔琦的看法不謀而合。前者呼籲中國科學家應拋開一盤散沙的個人主義傳統, 以及重視學術自由的可貴;後者則稱科學研究為一項「充滿樂趣、挑戰性強、極有意義而 又獲得報酬的工作」,一語道破了科研不受鉗制,自由創新的特性。 張存浩教授認為真正的科學,不同於應用技術。科學倡導的是不斷探索,開拓新境的精 神,是一種心靈上的創新與釋放,而不是物質上的追逐與尋求。正如佛羅倫斯美術館中陳 列的聖母瑪麗亞畫像,十四世紀以前的作品,目光呆滯,形容哀傷,毫無光彩可言;然而, 經過文藝復興洗禮後的作品,卻變得雙眸炯炯,神采飛揚。這一番轉變,來自心智的釋放, 性靈的覺醒,也稱之為思想解放,其效果震撼人心。藝術如此,科學亦當如此。因此,中 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工作,雖然繁重,卻絕不沉問。張教授每年審閱全國呈交的 科研計劃,不計其數,其中不乏精彩之作,令人振奮。中國自九六年至九八年間,在科研 上有重大突破,在各方配合下,欣欣向榮,發展未可限量。而自然科學基金會經費在張教 授任內增長已逾五倍,因此,該會在調配資源,促進科研方面的任務,也就顯得更加舉足 輕重,任重道遠。 張教授不但為思想縝密,目光遠大的科學家,也是一位博古通今,文理兼通的學問家; 公餘之暇,喜詩詞音樂,更常撥冗撰文,為後學指點迷津。張教授於九八年四月發表《重 視科技論文的語文質量》一文,語重心長,強調語文之重要;八月則發表《衝擊諾貝爾獎 此其時也》一文,寄語殷殷,期望中國科學家榮獲獎項,揚名全球。張教授洞悉先機,對 崔琦教授之榮獲諾貝爾獎,必定深感欣慰。 監督閣下,張存浩教授不但在中國地位超卓,在世界科學界亦名聞遐邇。他的科研成 就、國際聲譽,以及他在作育英才,扶掖後進多方面的重大貢獻,令人敬佩。本人謹恭請 監督閣下頒授榮譽理學博士學位予張存浩教授。• 第五十四屆大會 41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