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大學校刊 一九九九年秋‧冬
四大研究範圍 辛教授在八十年代曾於美國一家石油公司的植物細胞 研究所任首席科學家,其後更擔任研究主任,具工業研究 及發展的管理經驗,更是全球首位成功把植物基因提取及 複製的科學家。他表示,整個計劃是建基於中大生物系在 植物和真菌的研究實力之上,而為了善用資源,他們的策 略是集中火力於四個重要兼可行的項目: (一)改進農作物——改進超級雜交水稻(見另文介紹)的 品質,並利用分子生物標記協助培育。 (二)基因組功能——找出獨特種質的有用標記,基因和 它們的功能。例如構成超級雜交水稻形態特徵的基 因、優質中國大米和大豆在逆境仍能生長的基因等。 (三)生物反應器——利用植物作為化學工廠或藥廠,生 產高價值保健和與農業相關的蛋白質。 (四)真菌生物技術——利用發酵系統生產天然食物色 素,以及可抗癌和加強人體免疫力的多糖等。 第一及第二項主要是提高糧食的品質和產量,第三及 第四項則致力開發保健醫療食品。辛教授補充説,利用動 物細胞作化學工廠最有效,但成本昂貴及怕生物污染 (contamination) ;另一途徑是利用細菌,但細菌是低等生 物,生物功能差。新的解決方法是利用植物作化學工廠, 因為植物是高等生物,其生物功能高,而且不怕動物病毒 侵害,生產規模可以很大,成本又低。 辛教授透露,他們已從一種真菌(紅麴菌)中找到一種 紅色素,經測試證明不含毒素,可供食用,因而可為食品 工業提供原材料,取代現行的人工合成紅色素;這個研究 計劃會致力開發合適的發酵方法,用以大量培養這種天然 紅色素。另外,他們又從靈芝中發現一種多糖,具抗癌和 加強人體免疫力的功能,可直接食用或加進食物之內;研 究計劃亦會找出有效的發酵方法,從靈芝菌絲中大量提煉 該種多糖作保健食品。 著重安全 傳統的植物品種改良方法是通過交配篩選的過程達至 的,而生物技術則是在實驗室通過對基因的加減或調控達 成,使大眾對基因食品多了一重疑惑。辛教授認為市民的 顧慮是正常的,因為他們對基因食品的研發過程不大了 植物與真菌生物科技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