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大學校刊 一九九九年秋‧冬
解決中國廿一世紀的糧食問題 超級雜交水稻 米對中國人非常重要,現在全國一半人口仍以米為主要糧食,全國三分之 一的耕地用來種稻,而全國種植的稻有一半屬於雜交水稻。有人甚至把雜交水稻 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他改良水稻的方法是找到一株雄 性不育的水稻甲,再在旁種植水稻乙;水稻乙的雄蕊花粉經自然傳播至水稻甲的 雌蕊,如此利用不同品種雜交,歷經數代,便可衍生兼具各種優點的雜交水稻。 這個品種在七十年代推出,比一般稻米的產量多三成。但三十年來,中國人•不 斷增長,對米的需求有增無減,如何應付新世紀的需要呢? 袁隆平院士已積極研究產量比雜交水稻多成半至兩成的超級雜交水稻,每 年可多養活一億五千萬人。超級雜交水稻的葉尖狹向上,可更有效吸收陽光,並 在離地不高處結穗,使稻株在增產後仍不會倒下,這兩個優點更可捉進密集種 植,從而增加畝產。 可惜的是,現階段的超級雜交水稻除產量令人滿意之外 , 所生產的米在口 感、質感和營養方面都只屬於二級水平。袁隆平院士採用的方法不能作跨品種交 配,需時也長,在改良超級雜交水稻上,得引進生物技術的新元素。為了改良產 品,中大的「植物與真菌生物科技」研究計劃會與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合作,提高超級雜交水稻的品質,以滿足未來對食米的需求。 辛世文敎授透露,他們計劃把在熱帶地區廣泛食用而營養價值比穀類高兩 成的四棱豆的相關基因植人水稻,提高水稻的賴氨基酸,改善稻米的營養價值。 其次,是調校水稻的基因,以重組米内澱粉質的直鏈和分鏈比例,改善質感及口 感,例如要達至糯米般的柔韌,便要提高分鏈的成分。 傳統改良水稻的方法必須待水稻成熟後,才知成果。生物技術則可利用分 子標記的方法,在水稻幼苗時期便能預測未來成果,大大縮短超級雜交水稻的研 發時間。辛教授希望在二零零三年完成這項培育工程,改進於二零零五年推出的 超級雜交水稻的品質。 植物與真菌生物科技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