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大學校刊 二零零零年春‧夏
榮譽社會科學博士 阿 瑪 蒂 亞 ‧ 森 教 授 阿瑪蒂亞•森教授於一九九八年獲頒諾貝爾經濟學獎。其實不少人認為他早應獲獎。 他曾經為現代經濟把脈,對此中殊堪憂慮的脈搏不均,瞭解頗深;而他對國際經濟之間貧 富懸殊、窮窶匱乏現象的分析,更是鞭辟入裡。 阿瑪蒂亞•森教授一九三三年生於印度一個書香門第,父親為化學教授,祖父為梵文 教授。阿瑪蒂亞•森教授的著作條理分明,糅合了人文精神和科學方法,既講究別類分門, 數學公式,以及謹嚴的技術分析,也洋溢著民胞物與的情懷,對難免為經濟力量所苦而莫 悉緣由的貧民寄以深切同情。 蕭伯納在劇作《巴巴娜少校》裡嘗言:「貧窮是莫大的邪惡,也是莫大的罪戻。」根 據此說,我們就會明白阿瑪蒂亞•森教授何以畢生研究窮貧現象之成因。 阿瑪蒂亞•森教授於一九五三年獲加爾各答總統學院頒授文學士學位,嗣後獲阿當史 密斯獎及倫伯里獎學金,乃繼續進修,兩年後獲劍橋大學聖三一學院頒授另一文學士學位。 一九五六年,榮獲史蒂文森獎,留劍橋大學深造,一九五九年獲頒哲學博士學位。由於森 教授表現出色,母校聖三一學院於一九五七年頒予普賴茨研究生獎學金,最近又禮聘回校 擔任院長。然而,森教授並不自限於劍橋,他曾先後出任加爾各答傑達珀大學經濟學教授 (一九五六年至五八年),德里大學德里經濟學院經濟學教授(一九六三年至七一年),以 及倫敦大學經濟政治學院經濟學教授(一九七一年至七七年)。此外,他又曾任麻省理工 學院(一九六零年至六一年)、史丹福大學(一九六一年)、柏克萊加州大學(一九六四 年至六五年)及哈佛大學(一九六八年至六九年)客座教授;一九七八年至八四年,任康 乃爾大學安德魯懷特講座教授;一九八七年至九八年,再度服務大西洋彼岸的哈佛大學, 成為這所「美國劍橋」的拉蒙特大學教授以及經濟與哲學教授,並於一九八九年至九八年 任哈佛學會資深會士。目前,這位聖三一學院院長,同時在哈佛人口及發展研究中心工作, 奔波往返於英美兩所劍橋之間。也許有人會說,森教授於一九七七年至八零年出任牛津大 學經濟學教授以及納菲爾德學院院士,並於其後八年擔任牛津大學德拉蒙德政治經濟學教 授及普世會會員(一九八零年至八八年)期間,與劍橋關係疏遠,然而現在他已重返兩所 劍橋懷抱。當然兩所劍橋並不抵消一所牛津。有些牛津人甚至會認為,一所牛津抵得上兩 所劍橋呢! 這種大學之間的瑣細爭競,與各地一流學術機構頒予阿瑪蒂亞•森教授的殊榮相比, 自是無足輕重。森教授曾獲印度、歐洲、北美多所頂尖大學頒授榮譽學位,數量之多,難 以枚舉。他是英國學會會士、計量經濟學會會士(一九八四年出任會長)、美國藝術及科 學院名譽外籍院士、Accademia Nazionale dei Lincei院士,以及美國哲學會會士,並歷 中文大學校刊 二零零零年春‧夏 42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