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大學校刊 二零零零年春‧夏
任印度經濟學會(一九八九年)、國際經濟學會(一九八六年至八九年)和美國經濟學會 (一九九四年)會長。 上述種種榮銜,足見國際學術界對阿瑪蒂亞•森教授的思想、著作推崇備至,而其在 經濟學上的重大貢獻,更舉足輕重:這門對人類及社會均不容忽視的學科,因森教授的努 力而更為世人瞭解。森教授的研究成果在哲學、社會學,以至思想史上都影響深遠。 阿瑪蒂亞•森教授主要是在肯尼思•阿羅奠定的學術基礎上,發展社會選擇論,並制 定辦法,以便評估及選擇可能出現的各種社會情況,務求對財富不均、貧窮困乏,及社會 福利等問題增進瞭解。正如森教授去年十二月在他精彩的諾貝爾講座上指出:「社會選擇 論的範疇和相關的意義非常廣泛。」「精彩」二字,多半用來形容小說,而不是形容經濟 這門所謂「沉悶學科」的講座。但森教授卻能巧妙引領我們思考一連串問題,每個問題都 教聽者欲罷不能,例如「多數裁定的原則,甚麼時候可取得明確與一致的意見?……尊重 個人抉擇之餘,怎樣兼顧他人的權利和自由?……社會對自然環境、流行病預防等公眾事 務的評價,應怎樣測定?」我們希望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就如要追看小說下一步的發展 一樣。對於可能推翻他那些理論的問題,他也沒有忽略。他問自己,也問我們:「社會選 擇論的阿羅式結構帶悲觀啟示,這會不會是福利經濟學的致命傷?」他沒有迴避這些問 題,並提出自己的見解。我們可以說,他既是經濟學家,也是一名作家。 阿瑪蒂亞•森教授「著眼潛能」的經濟分析,不但計算收入或國內生產總值,連生活 素質、社會對民眾教育以至醫療等需求的照顧,都計算在內。他的影響深而且廣,既見於 社會選擇理論,及其對測量財富不均與貧乏現象較前精到,也見於「人類發展報告」。他 的成就在倫理學上、技術上都有補於其他經濟學者的不足。 本校師生研究香港社會福利問題時,也借助於阿瑪蒂亞•森教授的學術成就和心得。 阿瑪蒂亞‧森教授備受推崇,著作等身,包括《財富不均論》(一九九七年;一九七三 年)和《貧困與饑荒:論權利之得與失》(一九八二年;一九八一年)。上述第一本書以他 三十年前在沃里克大學發表的雷德利夫演講為基礎,把分析及數學思維與直覺判斷糅合為 一。森教授把基本信念闡述得十分清楚透徹,即這個研究和研究結果,必須「切合日常交 談,以及人們爭論、爭取的事物」。在上述第二本書的前言之中,他更引用莎士比亞劇作 《李爾王》對「衣不蔽體貧苦難堪者」的描述,正視人們對貧困現象的學術剖析或會感到 「不耐」的事實。貧窮固然可怕,但其內容複雜,且成因莫明。研究發展中國家的貧困現 象,會遇上極難回答的問題。森教授的研究重點,是飢餓和饑荒,因此,須從經濟學上複 雜的「權利享有制度」來分析。他就貧窮指數和個別饑荒的成因提出問題和答案,直扣經 濟體系和社會核心,同時直扣人心,把經濟學法則、思想縝密的哲學邏輯和考慮周詳的道 德觀共冶一爐。他對社會選擇論和福利經濟學貢獻重大,成績斐然。 一些傑出的經濟學者認為,阿瑪蒂亞•森教授不但開拓了經濟學的嶄新領域,補足了 既有的研究,還鼓舞其他經濟學者力爭上游。他的研究工作十分出色,而且範圍廣泛,包 括社會選擇理論、個人抉擇、福利,以及貧窮與實際收入計量法。 阿瑪蒂亞•森教授世代書香,躍武父祖,一生未有脫離大學,卻從不自困於象牙塔 內。在思考、著述、抽象的理念和忙碌的學術生涯之中,他始終沒有和貧乏這一社會現實 脫節。世間苦難仍多,其經濟成因迫切有待瞭解,這就是森教授學術研究的最大動力。 校長先生,劍橋大學聖三一學院院長阿瑪蒂亞•森教授是第一位榮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的亞洲人。他的成就,使我們對貧窮這個複雜的現象有了較為清晰的瞭解,也使我們在這 個貧者越貧,富者越富的時代,能有機會為赤貧者稍盡棉薄。阿瑪蒂亞•森教授的研究成 果,不但在學術上不容忽視,在現實生活中,更須立即付諸實行。本人謹恭請校長先生頒 授榮譽社會科學博士學位予諾貝爾獎得主阿瑪蒂亞•森教授。 第五十五屆大會 43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