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大學校刊 二零零六年春‧夏秋‧冬
香港音樂的演變 音樂系的余少華教授,專從民族音樂學的角度,研究香港的 中樂、器樂和流行音樂,發掘它們與香港歷史、政治和文化的關 係。 余教授指出,四十至六十年代的香港,中樂器樂的發展最為 蓬勃。邵氏、鳳凰及長城等大型電影製作公司因資本雄厚,在製 作電影時,特別是黃梅調電影,不但請專人作曲,更會僱用二十 多人的中樂隊為電影現場錄音,為中樂器樂的生存提供大量空 間。加上當年的夜總會表演節目多有中樂表演作間場,中樂樂師 日間還可兼職教學。 可是,電子音樂合成器出現之後,隨時可以模擬各種 器樂,加上夜總會文化式微,令中樂器樂風光不再。 余少華教授 率先研究道教音樂 世界各地的音樂文化多數源 自信仰,而中國的本土宗教如 道教、各種民間信仰,以 及外來的佛教,都以聲音 (包括音樂)作為儀式展 現的重要工具。可是,國 內外學術界對中國儀式音 樂的研究卻少之又少,曹 本冶教授為了填補這片空 白,於八十年代中開展了對道教 儀式音樂的研究,以香港的青松觀、圓玄學院、蓬瀛仙館 等全真派道觀為研究對象,希望透過儀式音樂追尋本地文 化的根源。 曹教授發現,香港沒有正式出家的道士,各種道教儀 式和儀式音樂的執行,主要由在家的信徒(即「經生」) 主持,這些音樂具有很強的地域風格。 「頌經有一定的韻律,唱誦時輔以擊打法器;從音樂 角度來看,法器屬敲擊樂器。」曹教授說:「除法器之敲 擊,儀式進行時還有醮師負責旋律音樂的伴奏。他們不少 是粵劇樂師,本身不一定信奉道教。傳統的全真派音樂原 本不用弦樂,只用管、笛及鼓等器樂,現今青松觀和蓬瀛 仙館等道館已用上了揚琴、胡琴和琵琶等弦樂,形成一個 小型的絲竹組合,情形與內地全真道館近幾年的發展相 似。」 香港雖然以廣東人為主,說的是粵語,但 早年流行的歌曲全是西洋或國語歌曲。粵 語流行曲當年曾被年青人視為粗俗文化, 是勞工階級和廟街小販所喜愛的。余少華 教授解釋,當年粤語歌曲因製作費不高, 很多只是用舊曲譜上新詞,歌者不脫粵曲 腔口,即使是用了西洋樂器伴奏,亦難以 為嚮往西方流行文化的年青人所認同。 直至七十年代,歌星許冠傑挾大學生 形象,創作了容易上口的歌曲,又採用了 西方的唱腔和新穎的包裝,加上電台和電 視台的大力推廣,為粵語流行曲打開新局 面。同時,又有一批像顧家煇的音樂人才 留學回港,使粵語流行曲更有現代色彩和 品味,自此得以抬頭,與國語歌及英文歌 平分秋色,其後更雄霸市場。 散發跨地域異彩的香港文化 17 激授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