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大學校刊 二零零六年春‧夏秋‧冬
讚辭 榮譽理學博士 陳 佳 洱 教 授 現任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前任北京大學校長陳佳洱教授為馳名中外的 科學家及教育家,一九三四年出生於上海,父親陳伯吹先生為著名兒童文學作家及翻譯家, 母親吳鴻志女士則為鋼琴教師。父母二人對獨子的培育,言傳身教,循循善誘,陳佳洱因 而自幼飽涵書香,深受薰陶,經長年累月潛移默化,在心田中早已播下熱愛科學,崇尚人 文的種子,為日後春風化雨,科教興國的豐碩事業,展開了輝煌的序頁。 抗日戰爭勝利後,陳佳洱進入上海市位育中學就讀。該校師資優良,語文程度極高。 陳佳洱十三歲時,就於課餘翻譯英文小說《森林中的紅人》,發表於《華美晚報》,顯示 出語文方面的特殊稟賦。其後,在數理老師的引導,以及高班同學的激勵下,這位原本有 意承繼父業的年輕學子乃轉移興趣,矢志以研究自然科學為終生事業。 一九五零年,陳佳洱先生考進大連大學,五二年因院系調整轉入吉林大學物理系學 習。當時陳先生曾蒙受多位教授悉心指導,獲益良多,其中尤以王大珩老師最為嚴格,名 師出高徒,學生因而掌握了實驗的堅實基礎。朱光亞及吳式樞先生分別講授原子物理及量 子力學,培養了學生對近代物理的濃厚興趣。大學畢業後,佳洱先生留校任助教。一九五 五年,北京大學物理研究室成立,陳佳洱奉調至此,負責籌建我國第一個核物理教學實驗 室。一九五九年,於教研室自行設計和研製扇型聚焦等時迴旋加速器,自此加速器的發展 研究成為他終生不渝的努力方向。 一九六三年,陳佳洱先生奉派前往英國進修,在牛津大學威爾金森教授和盧瑟福研究 所勞森教授指導之下,從事等時迴旋加速器中央區的研究。經深入分析,仔細模擬,陳先 生終於掌握了束流衰減的機制,使束流的傳輸效率提高三倍以上。此外,並用實驗證明了 越隙共振的存在,發展了以正弦波電位器調整諧波場來控制離子軌道中心,以抑制越隙共 振的方法。其輝煌成果,獲得國內外科學界一致讚揚與重視。—九六六年回國,適逢文革, 科研工作被迫停頓。 一九八二年夏,陳佳洱先生在楊振寧教授安排下前往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訪 問,承擔該校超導直線加速器上脈衝化系統的研製任務。陳先生將七十年代的研究心得, 善加運用,成效超卓。研究成果再經編制為控制脈衝化系統的專用軟件,通過計算機直接 控制加速器各項設備,從而使運行方便實用,精確可靠。此種運行方式,有「陳氏模式」 之稱,石溪同行由八四年使用迄今,歷久常新。 陳佳洱先生於一九八四年返回北京,出任北京大學副校長,主管科研與科技開發工 作。他堅持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與高新技術開發三者協調配套、並行發展的方針,取得了 中文大學校刊 二零零一年春•夏 36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