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大學校刊 二零零六年春‧夏秋‧冬

與香港文學難解難今的盧瑋鑾敎授 蒐集資料是一種乏味的工作,沒有甚麼人願意長期去幹。盧瑋鑾教授在缺乏資訊 科技幫助的年代,默默耕耘,以手抄卡片的方式收集、保存資料,加以核實並探討其 中的關係,以發掘和挽救香港文學資料,為香港文學史研究打下了厚實的基礎。究竟 是甚麼催使她潛心這項工作呢? 「七十年代中,我去聽校外課程,知道港大歷史系辦了一個香港資料館,其中收 集了社會、經濟等資料。我詢問老師有沒有文學方面的,得到的答覆是沒有。此事對 我刺激很大,我知道茅盾、葉靈鳳、蕭紅、戴望舒等響噹噹的文學家都在香港留下蹤 迹,為甚麼會沒有紀錄呢?於是便決定自己動手,從報章雜誌著手,巨細無遺地搜集 有關資料。」 「為了要進入港大圖書館取資料,我索性跑去唸研究院,每天下班後到港大圖書 館看報紙。那裡的報紙我全都逐頁看過,並做了筆記。……為了換取更大的研究空 間,我更情願收取比原先少一半的薪水,轉職當了一年助教。」 「在研究過程中,我最先嚐到的甜頭,是發現了原來很多研究蕭紅的人,都沒有 翻閱過舊報紙,所以遺漏了很多她在香港的材料,而這些材料我都收集到了。」 「經過一段時間的研究,我發掘了很多有關内地文化人在香港活動和創作的資 料,其中重要的三百多人,次要的包括著名的記者、教師等有六百多人,亦順便收集 了不少本地的作家。八十年代初内地開放,一批曾在香港活動過的作家要出回憶錄或 寫傳記,但缺了這些資料,竟然在我處尋回。這份成功感令我深感自己工作的重要, 也使我『不能自拔』地堅持下去,『永不超生』。……我工作的重要,在於沒有人 做,而我所做的,方便了其他研究人員。」 也是八十年代初,香港問題擺上了中英談判桌,引起了一批内地學者對香港文學 的興趣,部分人更非常熱心研究,但最大的問題仍是資料不足。在此基礎上發表和出 版的論述缺乏準確性,甚至出現以訛傳訛的情況,對學術研究的危害極大。有人建議 盧瑋鑾教授利用她多年來收集的材料撰寫香港文學史,然而她抱著一貫的嚴謹態度表 盧瑋鑾教授在書房整理香港文學資料 散發跨地域異彩的香港文化 5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