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大學校刊 二零零六年春‧夏秋‧冬

回饋母校的中大年青作家 九七年加入中大教師行列的樊善標教授為中大校 友,在學時已多次獲得市政局中文文學獎,得獎作品 包括〈街鼓樓風〉(一九八七年散文組冠軍)、〈橋上 心情〉(一九八九年散文組優異獎)、〈西沙西〉(一九 九一年散文組季軍)及〈時態〉(一九九四年詩組亞 軍)。樊教授的著作《力學/〔〕》結集了他最滿意的 散文及詩作,從書名可知,他的寫作風格相當創新。 樊教授說,很多人寫作會強調内容,要有血有肉,覺 得内容等於作者,所以文如其人;但他認為散文寫作 在内容之外,也可嘗試探討形式的表達,就像物理學中的力學圖解。這是一種創新的 寫作方法。書中第一輯〈力學〉就是把内容盡量壓縮,而作形式上的實驗;這也是他 最喜歡的一輯。 陳潔儀博士也是在中大校園成長的教師,曾獲青 年文學獎小說高級組第二名及市政局中文文學獎文學 評論組第二名。她的創作以小說為主(筆名邱心)。大 學時期的作品多發表於《星島日報》的文藝氣象版,近 期創作則載於《素葉文學》、《香港文學》、《作家》 等刊物。談到寫作心得,陳博士表示,「創作通常是 心裡有些話不得不說,所以說出來了。」她認為,在 當今社會,創作畢竟屬於小眾的活動,有時可以是頗 「個人」的,而社會若能容許作者真誠地發出自己的聲 音,那已經是一個很不錯的創作環境了。 九十年代中出 現的一些刊物,往 往是愛好文學創作的 一班朋友走在一起辦的,樊善標教 授便是《呼吸詩刊》的編輯。他和陳潔 儀博士、何杏楓教授、杜家祁博士等也有在《素葉文學》發表作品,該刊物 亦刊登不少中大在校學生的作品。劉以鬯創辦的《香港文學》作品來源較 廣,包括不少東南亞的作家’其中也少不了中大人的份。近來社會上出現 的詩刊較多,諸如《詩潮》等,因此亦湧現了很多新詩創作,這種現象也 反映在中大同人的創作活動。 散發跨地域異彩的香港文化 7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