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大學校刊 二零零二年春‧夏

在這個層次上,並無特殊的意義。因此,作家自認為「世界公民」,也正因為如此,法 國文化界認為高行健的得獎,是「用漢語創作豐富了法語文學」,而瑞典文學院則稱道 高行健的作品具有「普世價值」,其「刻骨銘心的洞察力和豐富機智的語言,為中文小 説藝術和戲劇開闢了新的道路」。高行健的成功,也標示著漢語創作的勝利,我國的 語言文字,通過作家敏鋭的心靈,冷靜的筆觸,不但永不落伍,而且充滿生機。用這 種語文傳情達意,再經上乘的翻譯,必然可與世界的脈搏呼應,與人類的共性相通。 作家自認九十年代之後發表的作品,因為海闊天空,暢所欲言,所以都是滿意的 作品。由於寫作只為了表述,不為謀生,故並無非寫不可的逼切性,而是一種發自內 心的感受,自我驅遣的動力。作家同時用中、法文創作,前者蘊含深,積累多,可以 揮灑自如,但背後文化的積澱也沉重;後者雖非母語,但視角新鮮,天地開闊,歷史 的負荷也較少,因此兩者可並行發展,各有所長。 高行健為人淡泊隱逸,不重名利。然早於一九九二年,已榮獲法國政府授予藝術 與文學騎士勳章。自榮獲諾貝爾獎後,各地榮銜獎項更紛至沓來,法國總統希拉克於 二零零零年十二月為對作家表達敬意與激賞,親自提名推薦授予國家榮譽軍團勳章; 法國愛格塔市、聖愛爾布蘭市及馬賽等多個城市,授予榮譽公民銜;巴黎博馬舍戲劇 基金會則授予博馬舍獎章。歐美各國,更遍邀作家訪問講學。如今,高行健的盛名, 不但響徹文藝圈與知識界,而且已家喻戶曉,馳譽遠近。雖則聲華日懋,高先生對寫 作與繪畫的熱誠,卻有增無減,而有關創作戲劇及繪畫的種種安排,已密鑼緊鼓,籌 劃至二零零四年。 高行健先生與香港文化敎育界早於八十年代中,就已時有往返。八七至九零年 間,劇作《車站》、《野人》等已在本港上演,九五年高先生更親自來港,為劇作《彼岸》 執導。近年來在香港發表《沒有主義》、《山海經傳》(天地圖書公司)、《周末四重奏》 (新世紀出版社)等重要作品,明報出版社亦出版《當代中國文庫精讀:高行健》、《高 行健劇作精選》、《文學的理由》等,以及劉再復著的《論高行健狀態》。除此之外,高 先生更數度在本港舉行水墨畫作品展,獲得行內外人士一致稱譽。 高行健先生與香港中文大學更素有淵源。多年來,曾大力支持中大文學及藝術研 究事業。一九九三年十月,高先生應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邀請,蒞校主持首屆「洗為 堅當代中國文化講座」,並多次在研究所出版的《二十一世紀》雙月刊上發表文章。同 年十二月,高先生重臨中大,出席大學邵逸夫堂主辦之「當代華文戲劇創作國際研討 會」,為華文戲劇開展國際視野,拓廣文化疆界。大學出版社於二零零零年出版由中 大翻譯系方梓勳敎授翻譯的《彼岸》,是為坊間第一部高行健戲劇英譯本;於二零零一 年更出版由中大英文系譚國根敎授主編的《混沌的靈魂—高行健評析》,亦為歷來用英 文討論高行健文學創作的第一冊專著,漢學家馬悦然敎授譽之為研讀高行健的重要參 考文獻。二零零一年一月,高行健先生三度應邀蒞臨中大,以「文學的語言」為題,發 表公開演講,高先生此行乃榮獲諾貝爾獎後首次訪港,盛況空前,備受矚目。 高行健先生集小説家、劇作家、導演、畫家、文學理論家於一身,才華出眾,成 就斐然,其作品已譯為英、法、德、西、葡、瑞典、丹麥、挪威、希臘、荷蘭、波 蘭、匈牙利、日、韓、泰等十多種文字出版,因而使華文文學昂然進入世界文學的殿 堂。有鑑於高行健先生在文學及藝術方面的傑出貢獻,本人謹恭請校長先生頒授榮譽 文學博士銜予高行健先生。• 42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