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大學校刊 二零零二年春‧夏

稻株,既發生分離退化現象,其屬性必然為「天然雜交稻株」,此後如能利用人工雜 交加以培育,必定大有可為。於是從六四年開始,正式展開培育人工雜交稻的課 題,率先提出三系配套,即通過培育不育系、保持系、恢復系的方法來利用雜種優 勢,從而找到了發展雜交水稻增產解困的契機。 在發展過程中,尤其是文革期間,袁隆平敎授的研究工作,因天災不斷,人禍 頻仍,曾經遭受種種挫折,重重打擊,但生性堅毅、為人樂觀的科學家始終不為所 動,仍然孜孜不倦地堅持下去。至七零年代,袁敎授帶領助手,攀山涉水,來到素 有天涯海角之稱的海南崖縣(即今三亞)。一九七零年十一月,他們發現了一株花粉 敗育的野生稻(簡稱「野敗」),這一發現為「三系」選育打開了嶄新的局面。一九七二 年育成首個水稻雄性不育系,和相應的保持系;一九七三年育成首個雜交水稻強優 組合;一九七五年和協作組員共同攻克難關,製種成功;七六年更將成果大面積推 廣,取得斐然成績,舉世矚目。自此我國雜交水稻的研究邁進了新紀元。 一九八六年,袁隆平敎授在原有的科研基礎上,精益求精,再度創新,提出雜 交水稻由三系法到兩系法,再到一系法的設想.,成為八七年國家「863計劃」的重點 課題。一九九五年,兩系法雜交稻研究成功,不但協助農戶「調整結構」,並且配合 國家「退耕還林」,使水稻在耕地減少的情況下,仍能提高產量,供應所需。近年 來,他又開展「超級雜交稻」的研究,已取得重大進展,第一代超級雜交稻於二零零 零年已實現大面積畝產七百公斤的指標,預期到二零零五年,將育成大面積畝產八 百公斤,至第三代則增產至九百公斤,將在新世紀為保障我國的糧食安全作出卓越 的貢獻。 目前,袁隆平敎授正與香港中文大學植物及真菌生物科技研究中心辛世文敎授 及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華裔科學家古森本敎授緊密合作,務求所產的稻米能進一步 改善米質。這也就是袁敎授多年來不眠不休,悉力追求的美麗遠景之一。袁敎授曾 自言平生有雨大夙願:一為能使第三代超級雜交水稻盡量發展優勢,提前成功;二 為能把雜交稻推向全世界,以解決糧荒,造福人群。至公元二零三零年,世界人口 必將倍增,要紓解民困,消弭饑饉,袁敎授的研究工作,實在任重而道遠。 目前,雜交水稻在我國年種植面積約為二億三千萬畝,佔水稻種植總面積百分 之五十。自七六年迄今,雜交水稻為國家增產糧食共達近四千億公斤。此外,袁隆 平敎授主持的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展開的「超級稻」協作研究,更在雲南 積極試種,曾經達到一畝高產一千一百三十七公斤的成績,創下世界水稻單產的最 高紀錄。多年來中國在矮桿水稻、雜交水稻育種及超級雜交水稻三方面節節領先, 傲視寰宇,袁敎授的努力與推動,的確功不可沒。 自七十年代起,袁隆平敎授已享譽國際,盛名遠播,世界各國包括英、美、 澳、日、意、埃各地,紛紛相邀傳授技術;七九年於國際水稻研究學術會議上,更 受推崇為「雜交水稻之父」。袁敎授先後九次榮獲國際獎項,包括聯合國知識產權組 織「傑出發明家獎」(一九八五),聯合國敎科文組織科學獎(一九八七),英國郎克基 金獎(一九八八),美國菲因斯特拯救世界飢餓獎(一九九三),聯合國糧農組織糧食 安全保障榮譽獎章(一九九五),首屆「日經亞洲技術開發大獎」(一九九六),墨西哥 「先驅科學獎」(一九九七),日本越光國際水稻獎(一九九八),菲律賓「拉蒙麥格賽 賽獎」(二零零一)等。此外,更於一九八一年榮獲新中國建國以來第一個國家特等 發明獎,一九八九年獲授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一九九二年獲授「功勳科學家」榮譽 44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