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大學校刊 二零零二年秋‧冬

為期一年的訪問與研究。在劍大期間,由於 與這所歷史悠久的最高學府朝夕晤對,日夜 共處,在古庭迴廊中沉思漫步,在殘照晨曦 中駐足凝視,乃興起對大學本質及敎育意義 的思考與反省。七七年返港後,出任新亞書 院院長,從而對書院精神及大學理念,更有 進一步的深切體會。金敎授認為大學為培育 人才、創發知識的場所,既是「時代之表 徵」,也是「風向的定針」。大學必須「有所 守,有所執著,以燭照社會之方向」,然而 全球化對高等敎育的衝擊與挑戰,已越來越 大,因此「沒有一個國家、一個城市裡的大 學可以劃地自高」。如何在維繫獨立自主與 服務社會之間找出平衡,悉力以赴,就是今 日中大面臨的挑戰與肩負的使命。金耀基敎 授在出掌重任之後,曾經概述今後中大的發 展大計:其一,要創設法律學院,以應接時 代之所需;其二,要促成大學學制三改四, 使大學敎育更為豐厚;其三,構思大學結盟 或整合之可欲性與可行性,以提升中大在全 球高敎競爭中的地位與影響。此外,金敎授 深信博雅敎育對學生的文化生活與品性培 養,亦為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今年,金敎 授在東南大學百年校慶慶典上,於「人文大 講堂」發表「人文敎育在現代大學之位序」的 演講,更對人文敎育三致其意。 除為成功的敎育家,淵博的社會學家之 外,金敎授令人津津樂道的,還有一手出色 的好文章。一九七五年訪問劍大期間,金敎 授受感於劍橋的靈韻秀色,於撰寫鴻文巨著 之餘,也開始散文小品的創作。在劍大一 年,歷經晴雨霧雪、春夏秋冬,金敎授的靈 思妙語,泉湧而出,完成《劍橋語絲》一書。 十年後,在海德堡大學擔任訪問敎授時,又 將所思所感,訴諸筆端,撰寫《海德堡語絲》 一書,前後二冊,互相輝映,成為受人稱道 的「金體文」。上海文藝出版社編纂的六卷本 《中國留學生文學大系》,更將《海德堡語絲》 選入一個半世紀中百餘位名家作品之列。縱 觀金敎授一生,既可運如椽巨筆,以山的凝 重,撰寫經世治國、針砭時弊的大塊文章, 讀之擲地有聲;又可執如絲細筆,以水的輕 盈,描繪直抒胸臆、出自肺腑的世間真情, 讀之感人至深。不論巨著或小品,皆理中帶 情,情中含理,兩者交融,不著痕跡。作者 俯仰於天地之中,遨遊於中西之間,溯古論 今,尋幽探勝,既能在浩如煙海的學問中擘 肌分理,找出頭緒;也能在百花齊放的文壇 上另闢蹊徑,開出奇葩。究其因由,實在與 其個人的素養秉賦與性情品格息息相關。金 敎授除本行專業外,對文學、歷史、哲學、 敎育皆涵泳深沉。此外,為人處世,通情達 理,所謂「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 章」,故不但能在談道論藝時,出類拔萃, 在千絲萬縷的人事叢結中,亦善於排難解 紛。「智而明者、所伏必眾」,金敎授的博識 與雅量,多為其接識者所欣服。 金敎授除學術研究與行政職務外,亦積 極參與社會服務,曾出任廉政公署社區研究 小組委員會主席及社區關係市民諮詢委員會 委員、香港法律改革委員會委員、香港政府 中央政策組顧問及香港研究資助局委員等。 金敎授於一九九四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 為社會學家獲選入此知識金廟之第一人;同 年,獲香港政府委任為非官守太平紳士。一 九九八年,金敎授獲香港特別行政區頒授銀 紫荊星章,以表彰其對社會學之特殊貢獻, 同年並獲香港科技大學授予榮譽博士學位, 二零零一年則膺匹茲堡大學傑出校友榮銜。 金耀基敎授自一九七零年加入中大迄 今,由奠基、守成,至拓展、壯強,歷經四 代的沿革變遷,長年累月,在不同層面上, 緊守崗位,穩若磐石,對大學殷殷支持,默 默貢戲。如今中文大學正處於進一步發揚光 大的轉捩點,金校長值此關鍵時刻出掌校 政,不僅在個人漫長學術生涯中,踏上高 峰,在大學四十載輝煌歲月裡,亦跨進令人 矚目的光環,金校長的一言一行,一思一 慮,必將發揮出承先啟後、繼往開來的作 用,而影響深遠。主席先生,我們深信金耀 基敎授以其高才睿智,必能帶領全校師生在 穩健的基礎上,奮力求進,從而使中大繼續 煥耀出奪目燦爛的金暉! (金聖華教授撰寫) 3 2 中文大學校刊 二零零二年秋•冬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