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大學校刊 二零零二年秋‧冬
季羨林博士 榮譽文學博士 進 入北大,經過如茵的草坪,繞過盈塘的季荷,就見到清幽怡人、垂楊 處處的朗潤園,而卜居園中的,乃是健朗如松,雖年逾九旬,仍筆耕 不輟,致力於潤澤後學心田的一代宗師——季羡林敎授。 季羡林敎授為我國享譽全球的語言學家、東方學家、文學家及翻譯家, 博古通今,學貫中西,精通英語、德語、梵文、巴利文及吐火羅文,對印度 學、佛敎史、敦煌學、美學、文藝理論、比較文學及文化交流學等範疇,都 鑽研極深,貢獻良多。 季敎授原籍山東,一九一一年於清平縣官莊出生,六歲離家前往濟南就 學。一九二六年進入山東大學附設高中,在校期間,除修習古文之外,亦開 始兼習英文及德文,為中外語文打下良好的根基。一九二九年,轉 入省立濟南高中,因親炙胡也頻、董秋芳兩位業師,故對文學發生 濃厚興趣,並在此後數十年中,與筆墨結下了不解之緣。一九三零 年進入清華大學,攻讀西洋系,以德文為專修方向。此外,並積極 選修多項其他科目,其中,尤以朱光潛先生的「文藝心理學」及陳寅 恪先生的「佛敎翻譯文學」影響最大。季先生日後潛心於比較文學和 文藝理論的探索,及致力於佛敎史、佛敎梵語及中亞古代語言的研 究,實乃深受朱、陳兩位前輩的熏陶與啟發所致。 一九三五年,季羡林先生負笈德國,就讀於哥廷根大學,主修 印度學,副修英國語言學及斯拉夫語言學,兼習梵文、巴利文、俄文、南斯 拉夫文、阿拉伯文等,並師從瓦爾德施米特(Waldschmidt)敎授及西克(Sieg) 敎授。當時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遭受封鎖,物質匱乏,然而在生活困 頓,朝不保夕的惡劣環境裡,季先生仍潛心苦讀,努力不輟,終於一九四一 年考獲哲學博士學位。當時所撰論文以《〈大事〉中伽陀部分限定動詞的變格》 為題,乃先生於印度古代語言研究的發軔之作,對此後印度古代語言學界, 產生了超逾半個世紀的巨大影響。季博士因戰亂關係,有家難歸,於是在德 國一耽十載,一九四六年春末始返國,同年秋天,應聘為北京大學敎授,並 經校長胡適之先生及前代理校長傅斯年先生推薦,及文學院院長湯用彤先生 支持,出任當時正式建立的東方語文系系主任,自此一直在北大任敎迄今。 季敎授多年來篳路藍縷,開疆闢土,為我國日益發揚光大的東方學研究奠定 了紮實的基礎。 十年浩劫,季羡林敎授劫後重生,乃爭分奪秒,惜時如金,不論在敎學 與科研方面,皆專心致志,層樓更上,如今已成為名震寰宇的東方顯學大 師,其學問之體大精深,論者莫不有高山仰止之感,舉其要者,可大分為下 列各方面。 首先,季羡林敎授為當今世上數一數二的吐火羅文專家,這一門絕域專 學,乃當年得自通讀吐火羅文殘卷的大師西克敎授真傳,而吐火羅文的發現 與解讀乃二十世紀學術史上的一件大事。因此,季敎授在此一領域上,師承 極嚴,可説是屬於「直接受業於解讀者的第二代」。季敎授對吐火羅文的研 究,可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早於一九四三年,已在西克敎授推薦下於國 際東方學界極具盛譽的《德國東方學會會刊》上發表重要論文,引起國際人士 一致關注。第二階段,自一九四六年回國,至一九七八年間,季敎授在學術 環境有別,研究資料匱乏的情況下,繼續研究不輟,所發表的論文,有不少 與吐火羅文相關。例如因有感於胡適與陳垣關於「浮屠」與「佛」字的先後之 爭,先生乃利用自身精通吐火羅文的優勢,撰寫《浮屠與佛》一文,文中提出 嶄新的觀點,而這些觀點於一九八九年根據大量新獲資料,得到一一證實, 於是發表《再談「浮屠」與「佛」》一文,成為膾炙人口的名篇。第三階段則始於 八十年代初,當時,新疆博物館李遇春館長攜來一九七五年在新疆焉耆出土 3 4 中文大學校刊 二零零二年秋•冬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