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大學校刊 二零零三年春‧夏

透過刊物宣揚價值觀 同學參與學生會事務的積極性低,楊德立 對此頗感無奈。他以學生報「上莊」的情況為 例,慨嘆三年來對此感興趣而來「傾莊」的, 每年不超過二十人;最後真正組閣的,五年來 少則八人,多則十五人。有趣的是,平時同學 對學生會的關心程度幾近零,倒是當學生會出 了差錯時,就會遭到猛烈抨擊;這說明要與切 身利益有關時,同學才會主動去了解學生會。 到底是學生會的機能已衰退到完全無法影響同 學,還是同學對學生會已完全沒有期望呢?他 認為兩者是互動的。 他表示,學生報「上莊」那一刻大家已經 明白,不可能一下子把情況扭轉過來,只希望 透過刊物,傳遞一些他們認同的價值觀。要是 每期學生報能夠影響數十人,來年也許就會有 多些同學去支持學生會了。 迎新活動的演變 楊德立表示,去年的迎新營事件之後,他 們翻閱了很多舊資料,了解到歷年迎新營的主 要變化在於活動的重心和氣氛。 以前迎新營的主題很清晰。他記得八六年 左右的學生報曾回顧七十年代的迎新營。那時 大學生人數較少,幾乎全都參與迎新活動。新 同學未入營前,學生會成員會去做家訪,了解 他們的家庭背景,與他們談些大學生關心的問 題,掛起風球下著雨也照樣進行。七十年代的 主題是認祖關社,八十年代則提倡獨立思考。 到九十年代之後,他相信很少參加過迎新營的 同學會想得起活動的主題是甚麼,至於遊戲就 更與關心社會扯不上關係。他說,七八十年代 的迎新活動,主要是透過不同的處境遊戲,讓 大家反思大學生的身分和對社會的責任;今天 的卻傾向純粹遊樂,毫無目標。他的看法是, 短短幾天其實不一定要談些甚麼崇高理想,但 起碼要帶給新同學一些訊息,不要流於幼稚。 這是不是與學生的整體素質下降有關?楊 德立謂大學教育比前普及,整體來看,很難說 新一代學生在學養上與上一代的有多大分別, 但思想的成熟程度則分別很大。他覺得現在一 些大學新生,還是懷著初中生的心態,精神總 是花在買甚麼玩具、玩甚麼遊戲,喜歡幻想很 純真的初戀。他笑說不知應否用「純真」去形 容他們。唸哲學的他憶述,李天命教授曾跟他 聊過:「以前的年輕人很smart,但往往太偏 激,太多偏見了。你們這班人有一種好處,天 真純真很多,沒甚麼機心,思考問題自由很 多。」他自己想深一層,不知道教授是在讚賞 還是取笑。 中大選擇較多 相對於其他院校,楊德立覺得中大的學制 整體上不錯,特別是通識教育有助發展興趣, 學分制的彈性也較大。要是轉回四年制,同學 在選修科目時,更可以自己興趣為主,不需為 分數或學期平均積點而去策略性地選科。他覺 得中大的非形式教育給予同學很多全面發展的 機會,無論是交流、文化體驗、中國就業發展 等課外活動,與以前或與其他院校相比,都強 很多倍,數量相當足夠。 合併要先講理念 中大立校四十周年,碰上了與科大合併的 議題,楊德立怎麼看?他說,大學合併司空見 慣,此事在香港產生如此大的反應,是由於手 段出現先於理念,令人感覺合併非出於大學自 願。他認為中大成立的日子越長,中大人對大 學就更有歸屬感,會有很多人不願意看到認同 對象消失。但他相信必定會有方法能夠在合併 之餘,繼續保留這種身分認同,而又可增加大 學的資源,擴大大學的影響力。他並不覺得合 併是絕對談不攏的事,只不過事起倉卒,很多 討論都變成急速的表態,而非理性的探討。他 認為不論與誰談合併,首先要仔細研究自己想 達到怎麼一個境地,再拿出清晰的論據和具體 的資料,這樣才有說服力。 年輕中大人談中大 15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