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大學校刊 二零零三年秋‧冬
讚辭 榮譽文學博士 大紫荊勳賢饒宗頤敎授 環 顧當今舉世學界,若論學貫中西、博古通 今的殿堂人物,業精六學、才備九能的碩 學通儒,則非饒宗頤敎授莫屬。饒敎授之治學 領域,包括敦煌學、甲骨學、詞學、史學、目 錄學、楚辭學、考古學、金石學、方志學、古 樂史、比較文字學、比較文化史、中外交通 史、宗敎史、地方史、翻譁學、繪畫史、書法 史等,一般人以畢生之力,亦難以窮究其中一 二,饒公卻能面面兼顧,而皆有所成。 饒宗頤敎授,字固庵,號選堂,原籍廣東 省潮安縣。先翁饒鍔先生為大學問家,其府第 「蓴園」中設有藏書數萬冊的「書巢」,饒宗頤自 幼即浸淫其中,披卷摩挲,無所不讀。年方十 四,即成《顧亭林學案》一書,是為最早著作。 其後,因謄抄其父所撰《法顯佛國記》,對佛學 及印度文化產生濃厚興趣,成為日後遠赴佛 國、研究梵學的起因與契機。十八歲年未弱 冠,秉承先翁遺志,修訂《潮州藝文誌》,刊於 《嶺南學報》,未幾,應中山大學之聘,出任廣 東省通志館專任纂修。 抗戰之初,廣州中山大學遷往雲南,饒宗 頤因病滯留香江,未能應聘出任該校研究員一 職,卻因此而與香港結下長達數十載,跨越兩 世紀的不解之緣。在港初期,得以結識王雲 五、葉恭綽兩位學問家,並應邀為前者主編的 《中山大辭典》撰稿,為後者主編的《全清詞鈔》 搜集資料,因而奠定了日後從事古文字學、詞 學、中國音樂史與宗敎 史的紮實基礎。 一九四九年,饒 宗頤先生移居香港,自 一九五二年起,迄一九 六八年,任敎於香港大 學中文系。在此期間,饒敎授一則與學界鴻儒 等切磋研討,一則與國際學人白春暉(V.V. Paranjpe)、戴密微(Paul Demieville)等時相往 返,學問的境界乃得以提高,視野亦得以拓 寬,治學之道,乃由專精而至博識,由個別領 域而至全面發展。饒宗頤敎授在此期間,重要 著作計有《殷代貞卜人物通考》、《敦煌本老子想 爾注校箋》、《詞籍考》、《戰國楚簡箋證》、《楚 辭與詞曲音樂》等共計十七部,產量之豐,成就 之大,令人矚目。 一九六三年,饒敎授應印度蒲那(Poona) 饒教授之治學領域,包括敦煌學、甲骨 學、詞學、史學、目錄學、楚辭學、考古 學、金石學、方志學、古樂史、比較文字 學、比較文化史、中外交通史、宗教史、 地方史、翻譯學、繪畫史、書法史等,一 般人以畢生之力,亦難以窮究其中一二, 饒公卻能面面兼顧,而皆有所成。 中文大學校刊 二零零三年秋•冬 4 4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