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大學校刊 二零零三年秋‧冬

山水、花鳥、人物,藝術造詣極高,具有文人 畫「緣情言志」的特色,其脱拔高雅的內蘊,物 我兩忘的情思,令人激賞。饒公的畫既不拘一 格,饒公的字更各體皆備,一法不捨。饒宗頤 敎授認為書法乃中國文化的精粹,亦為個人感 情、品格、學養、風骨的總體表現。饒公目前 以八六高齡,仍勤研書法,尤以狂草為然,取 其變化多端之姿,元氣淋漓之態,以怡情養 氣,參透造化。此外,饒公不但為精通音 樂史的知名學者,更為資深的古琴家,閒 來撫琴養性,以古琴旋律之複雜多變,參 悟書法各體之精奇奧妙,曾謂:「譬之以 樂,筆者,音素;韻則其旋律也。相輔相 資,而樂以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中東 晉顧愷之論畫所云「遷想妙得」之言,饒敎 授深諳其旨,學藝如此,治學亦如此,故 理性與感性融會貫通,理論與實踐合二為一, 觀世如史,超於象外,凡事從高處下望,「不跼 促於一草一木」之間,因而心澄見獨,時有妙 得。饒宗頤敎授歷來除出版二十餘種詩詞集 外,更在日本、韓國、泰國、新加坡、馬來西 亞;香港、澳門、廣州和北京舉辦多次個人書 畫展,並出版畫集十三種。 饒宗頤敎授在學術研究及藝術文化方面成 就超卓,馳譽中外,至今已出版各類專著逾七 十部,發表論文逾四百篇。由於對國際學術界 貢獻良多,曾榮獲多項獎項、榮譽博士及榮譽 敎授銜,包括法國法蘭西學院漢學儒蓮獎,法 國文化部文化藝術勳章(一九九三年),並為印 度班達伽東方研究所永久會員,香港大學榮譽 文學博士(一九八二年),法國索邦巴黎大學高 等研究院一百二十年來首位榮譽人文科學博士 (一九九三年),香港嶺南大學榮譽文學博士(一 九九五年)、香港公開大學榮譽人文科學博士 (一九九九年)。近年來,更相繼應澳門大學、 復旦大學、中山大學、深圳大學、廈門大學、 南京大學、首都師範大學、武漢大學、敦煌研 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北京大學 等著名學府機構之邀,出任名譽敎授、榮譽研 究員等要職。自八十年度後累任國務院古籍整 理委員會顧問。二零零零年七月中華人民共和 國國家文物局和甘肅省人民政府頒發「敦煌文物 保護研究特殊貢獻獎」,以表彰饒敎授繼承及發 揚中國文化的超卓貢獻。同年,香港特別行政 區政府授予大紫荆勳章。 饒公畢生與書卷筆墨為伍,凡事重視「正本 清源」,而不涉「玄談冥思」,以廣博的視野,縝 密的分析,窮究學術的源頭,雖年逾八旬,對治 學仍然興緻勃勃,充滿好奇,故霍克思敎授稱之 為「十分年輕的長者」。饒敎授認為漢字乃「中國 文化的肌理骨幹」,吾人要探驪得珠,認識漢文 化的深層結構,則必須尊崇漢字,對之充分理 解。饒敎授積數十年研究之功,撰《符號•初文 與字母:漢字樹》一書,即旨在「結合考古學與民 族學的一些最新資料,從世界觀點出發,對漢字 的成就作一總的考察」,並探索漢字「何以能延續 數千年,而維持圖形不變的緣由」。饒公之於漢 文化,恰似屹立於華山夏水、深植於神州土壤的 老榕,盤根錯節,千枝搏聚,悠悠歲月中,閑看 春去秋來,笑沐歐風美雨,在學問的天地裡,熔 古鑄今,與日月同輝。 饒宗頤敎授為香港中文大學偉倫榮譽藝術 講座敎授及中國語言及文學榮休講座敎授,多 年來,除惠贈大量書畫墨寶,並繼續在藝術系 悉心指導博士生研究工作,作育英才。此外, 中大中國文化研究所於一九八八年成立之「漢達 古文獻資料庫」,亦於一九九四年及一九九六 年,兩度在饒公領導下,獲大學敎育資助委員 會資助,以設立竹簡、帛書出土文獻資料庫, 及開展甲骨文全文資料庫研究計劃。一九九三 年,饒公更於大學新亞書院建立「敦煌吐魯番研 究中心」,並創辦《香港敦煌吐魯番研究叢刊》, 成績驕人,足見其對匡助中大推動學術發展, 不遺餘力,居功至偉。饒宗頤敎授學問淵博, 著作等身,其對當代學術史及文化藝術的重大 貢獻,定必澤被後學,名垂青史。有鑒及此, 本人謹恭請主席先生頒授榮譽文學博士銜予饒 宗頤敎授。(金聖華敎授撰寫) 饒公之於漢文化,恰似屹立於華山夏 水、深植於神州土壤的老榕,盤根錯 節,千枝搏聚,悠悠歲月中,閑看春 去秋來,笑沐歐風美雨,在學問的天 地裡,熔古鑄今,與日月同輝。 中文大學校刊 二零零三年秋•冬 4 6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