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大學校刊 二零零三年秋‧冬
讚辭 榮 譽 文 學 博 士 余 光 中 敎 授 超 逾半個世紀之 前,福建廈門有 一位少年,在一九四九 年夏,辭別故土,前往 寶島,當時佇立船頭, 回首眺望,鼓浪嶼的旖 旎風光,猶歷歷在目, 此去的前程,卻渺不可測,徬徨少年的心 中,乃不禁愴然,「自此一別,何日還鄉?」 眼前的錦繡大地,壯麗河山,漸行漸遠,彎 彎的海峽,恰似一把無情的藍刀,阻隔兩 岸,相會無期。這種感時憂國的情思,自此 在少年的腦海裡不斷迴盪縈繞,成為日後創 作生涯中反覆吟誦的主題,懷鄉組曲的旋 律。余光中多年後贏得「鄉愁詩人」之稱譽, 其實早歲在乘棹赴台的旅途,海天漠漠,煙 波浩浩之中,已種下了伏因。 余光中敎授原籍福建永春,一九二八 年重九生於南京,童年在風光明媚的蘇南 吳地度過。一九三七年,日軍南侵,余光 中隨母倉皇逃難,萬里尋父,幾經周折, 終於來到重慶,與失散兩年的父親余超英 先生異地重圓。一九三八年,他在四川小 鎮悦來場青年會中學就讀。巴蜀自古文風 鼎盛,絃歌不絕,耳儒目染之下,他開始 對古典詩詞發生濃厚的興趣。一九四五 年,日本投降,余光中乃辭別巴山蜀水, 沿江而下,返回秦淮河畔,闊別已久的出 生之地;一九四七年夏,就讀金陵大學外 文系,不料此時烽煙再起,不久舉家又遷 往廈門。一九四九年初,余光中報讀廈門 大學外文系,短短半年間,已在當地的《江 聲報》和《星光日報》上發表兩篇譯文,七篇 短評,七首新詩,還包括一九四八年初試 啼聲的詩作《沙浮投海》在內,從此展開了 超越半個世紀的創作之旅。 一九四九年夏,余光中吿別大陸,前 往台灣,一九五零年秋,獲台灣大學外文系 取錄為插班生,除努力學習之外,更勤於創 作。第一本詩集《舟子的悲歌》於一九五二年 結集出版。海明威名著《老人與海》的譯作, 於一九五二年開始連載於《大華晚報》。散文 起步較晚,第一篇作品《石城之行》寫於一九 五八年,至於評論,則早於廈大期間已經發 軔。此後詩人曾以《四窟小記》一文,自述寫 作生命的四度空間,即詩、散文、批評、翻 譯。並自謂「以樂為詩,以詩為文,以文為 批評,以創作為翻譯」。 余敎授寫詩最早,產量亦最豐,迄今 已出版詩集二十本,如《五陵少年》、《敲打 樂》、《白玉苦瓜》、《與永恆拔河》、《紫荊 賦》、《五行無阻》、《高樓對海》等,總數近 第六十屆大會 47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