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大學校刊 二零零四年春‧夏
簡訊 51 (左起)陳基湘教授、沈祖堯教授、吳香玲教授在記者會上講解新發現 免疫基因與 SARS 的關係 醫學院二零零四年一月十 五日公布一項研究結果,顯示 某些人類基因會影響病人對 S A R S感染的反應。根據臨床 觀察,S A R S病者的病情有很 大差異,有些只是輕微發熱, 有些呼吸嚴重困難,甚至要利 用呼吸機。就算受同一病源感 染,病人對病毒的反應亦各不 相同。是項研究對理解S A R S 病毒機制以及設計預防措施有 很大作用。 隱形病人少之又少 醫學院防疫研究中心二零 零三年九至十月開展「全港誓 師•抗炎七c c 」研究,是首項 探討S A R S 在香港爆發期間, 曾受感染卻沒有病徵的病人的 研究,以了解全港人口有 S A R S 冠狀病毒抗體的百分 比,以及導致感染的危險因 素。 該中心隨機抽樣調查約一 萬二千名市民,從他們的血液 樣本中,七個最終確定有 S A R S冠狀病毒抗體,其中只 有一個是來自「隱形病人」。由 此推算,全港只有0.009%的人 口(即六百三十人)是SARS「隱 形病人」,數目極少,大部分 香港市民並沒有接觸S A R S病 毒或受到感染。這研究確定了 香港社區並沒有主要的S A R S 冠狀病毒人體儲源。 對淘大居民的影響 香港健康情緒中心於二零零三年六至八月在淘大花園進行問 卷調查,受訪的九百零三名居民中,近九成的社交、工作、家庭 生活及情緒曾受S A R S事件影響。受訪者表示工作時遇到可能不 公平的對待或不愉快的經歷,並曾感焦慮,持續出現情緒病徵狀 如情緒低落、心情煩躁、失眠、頭痛、胸口翳悶或不適。 市民的看法 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及生物統計學中心,二零零四年一月 以隨機電話訪問形式,調查了四百名市民對S A R S的看法和他們 的相關行為。調查所得:市民認為S A R S死亡率高,沒藥物可治 療,病癒半年後的身體仍很差,不能做繁重的工作;市民也覺得 S A R S的傳染性高,受感染的途徑包括空氣、環境、動物,甚或 與無徵狀的受感染者和已康復的病人的日常接觸。 冠狀病毒演進史 本校科研人員與五十多名來自中國內地及美國的華人科學家 組成SARS分子流行病學研究協作組,探究SARS於二零零三年爆 發的整個進化歷史。這是至今最全面、最廣泛的S A R S冠狀病毒 分子流行病學研究,研究結果已刊於二零零四年一月三十日出版 的《科學》期刊。 研究發現,S AR S冠狀病毒不斷進化,並不斷在人體內變異 以適應人體,疫症後期更出現出人意表的基因組序列。這些發現 可用來預測疫症爆發,為疫苗的開發帶來曙光,並指示斷症測試 的研究方向。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