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大學校刊 二零零四年秋‧冬
與國際化同步發展而又滋養著中大的 國際性的,是我們對中國文化的承 擔。……今日,中大是研究中國文化 的重鎮,每年吸引無數外地學者前來 研習。亦正是這種學術傳統,在國際 間給與中大極大的競爭優勢。 國際性的,是我們對中國文化的承擔。中 大肩負著保存和發揚中國文化的使命,多 年來相關的敎學和研究在校內蓬勃發展, 預計未來更加興旺。我再一次引用創校校 長李卓敏博士的説法,中大其中一項使 命,是「結合傳統與現代,融會中國與西 方」。今日,中大是研究中國文化的重 鎮,每年吸引無數外地學者前來研習。亦 正是這種學術傳統,在國際間給與中大極 大的競爭優勢。 至於在背後不斷推動中 大國際化的,則是提供優質 敎育、使學生得到更大增益 的目標;從前如是,今天如 是。來自世界各地的年輕學 生匯聚中大校園,可以一起 生活,互相學習,視野因此 得以擴闊,對不同文化的認 識得以加深,對現實世界將 會有更敏鋭的體察,並能夠培養出更佳 的溝通能力,以及更寬闊的胸襟。在全 球日趨一體化的世界裡,在全球化的就 業市場中,尤其在香港這個充滿動力的 國際經貿通口,這些要素有助他們更有 效地安排生活,應付周遭環境的改變。 我們鼓勵學生到外地當交換生,體驗 當地生活,目的就是讓他們浸淫在一個完 全不同的文化國度,學習從不同的角度觀 察事物,以不同的技巧獨立地去應付新環 境。這些訓練使他們變得靈活多才,充滿 自信,有充足的經驗和創意去應付突如其 來的危與機。短短一個學期或者一個學年 的交流經驗,往往可以改變他們 的一生。 只要能夠提供更優質的敎育, 大學就可以吸引更高水準的學 生;有了高水準的學生,大學就 可以吸引更好的敎師;有了更好 的敎師,就進一步可以吸引本地 和海內外水準更高的學生,形成 一個良性循環,不斷進步。 除此之外,來自外地的學生,是香港 的無形資本。如果他們選擇畢業後留下 來工作,固然可以充實香港的人才寶 庫。就算他們返回原地,也會成為香港 的忠實朋友和親善大使,使香港的海外 網絡更形牢固。所以,為外地學生提供 學習機會,亦即是為香港在外地製造更 多機會。 但現時中大的國際化,遠未足夠。在 本科生之中,非本地生所佔不足百分之 六,比北京大學的百分之九十,和密西根 大學的百分之三十五,相差仍有一段距 離。要知北京大學和密西根大學與中大一 樣,都是公立大學。 而且,時代已經大大的不同了。有兩 項轉變重塑了香港的大環境,一是與科 技有關和全球性的,另一是與政治有關 和地域性的。首先,過去十多年,資訊 科技革命加速了全球化的步伐;現今供 應鏈越來越國際化,分支比任何時候更 加精細,整體而言比任何時候更具動 ……來自外地的學生,是香港的無形資 本。如果他們選擇畢業後留下來工作,固 然可以充實香港的人才寳庫。就算他們返 回原地,也會成為香港的忠實朋友和親善 大使,使香港的海外網絡更形牢固。所 以,為外地學生提供學習機會,亦即是為 香 港 在 外 地 製 造 更 多 機 會 。 … … 第六十一屆大會 15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