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大學校刊 二零零五年秋‧冬

第六十二屆大會頒授學位典禮 榮譽社會科學博士 李亦園教授 讚辭 人 從何而來?為何而來?先民如何認識 自然?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如何建立? 家族社群如何發展?普世文化各不相同,但 為什麼跨時代跨地域的文化總是異中存同? 千百年來,仁者智者一直在深思冥想這些問 題。宗教由是而生,哲學因此而興起。但是 通觀整個人類從遠古到今日生存發展的模 式,自成一門學問的是人類學,橫跨歷史、 考古、社會、語言、心理等研究範疇,獨立 旗幟。這一門與人息息相關的學問在西方是 十八世紀後期逐漸形成,在中國更晚至二十 世紀初才獨立成研究教學的新範疇、新園 地。李亦園教授參與這片新園地的開墾耕 耘,五十年來,桃李盈谿,育才無數。中國 人類學發展能有今天的茁壯茂盛,李教授居 功至巨。 李教授一九三一年生於福建泉州,一九 四八年中學畢業,轉赴台灣,就讀於台灣大 學歷史系,後轉剛成立的考古人類學系,隨 當代名師李濟、凌純聲等學習。一九五八 年,留學美國哈佛大學,六零年返台,從事 人類學研究教學工作,一九九八年正式退 休。李教授前後發表專書計十八種,論文幾 二百篇,研究領域包括文化理論、家族組 織、比較宗教、神話傳說等。這些領域有許 多都是由李教授開始拓展。由於原先問津者 少,而李教授識力精湛、治學嚴謹,他實地的 田野工作,往往點石成金。他的研究成果, 對當時乃至當今學術界的影響,至為巨大。 李教授的研究可以分成幾個階段。他早 年在台灣中央研究院工作,主持高山族文化 的調查工作,對一些即將消失的山地文化, 進行田野調查,發表一系列的報告。其中包 括邵族、排灣族、平埔族、雅美族、泰雅 族、阿美族等各土著族群,對他們的家族部 落、宗教信仰、經濟生活,都作了詳細的紀 錄和分析。一九八二年李教授接受政府的委 託,應用人類學式的田野研究,評估當時的 山地政策,對後來政府治理高山族的政策取 向產生很大的影響,同時也促使高山族人民 對自己身分的肯定,刺激並深化他們的族群 意識。李教授一九六零年從美國深造返台, 研究興趣已漸漸從異文化轉移到漢人文化。 他先後幾次越海到砂勞越、馬來亞等地調查 當地華人社區的文化現象,同時又在台灣的 農村進行田野調查。他把東南亞華僑社會以 及台灣漢人社會看作是傳統中國社會的兩地 移植,就這兩個實驗室裡所呈現的現象,或 同或異,寫成多篇報告。其實對李教授來 說,無論是高山族的研究或是華僑社區的調 查,都是一種文化反思的過程。身處一個不 熟悉的社群之中,面對著一種不熟悉的文化 環境,異文化和己文化的交錯衝擊,常常會 激發出一些特別的思考,對文化本質的探討 2 8 中文大學校刊 二零零五年秋•冬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