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大學校刊 二零零五年秋‧冬

有莫大的啟發。李教授是十七歲離開大陸, 赴台就讀,幾十年的分隔,未嘗讓他稍減對 故鄉的懷念。一九八八年海峽兩岸開放探 親,李教授老大回家,鄉情濃鬱,前後數十 次返回大陸,足跡遍及南北許多城鎮。他覺 得自己一方面是倦遊歸來的故人,尋找記憶 中的家國,一方面又是一個專業的人類學研 究者,搜索研究的新資料。但是面對祖國山 河,感情澎湃激動,已無法分辨自己是一個 觀察者,還是一個參與者。李教授這一時期 發表有關大陸的研究,字裡行間往往充滿反 思和感慨。李教授自此努力促進兩岸的學術 交流,把中國人類學的研究帶到一個更大更 充滿生機的田野,跨越政治的分隔,達到更 高的融合。 李教授半個多世紀的田野 工作,累積了不計其數的寶貴材 料,以供後來者參考使用。更重 要的是他在努力匪懈的研究分析 中,創建了一套中國傳統民間文 化理論。民間文化的探索向來是 有別於上層的經典研究,和所謂 「大傳統」哲理思維的探討有一定的距離。李 教授另闢蹊徑,從小傳統入手,著眼在小市 民的生活文化。他認為老百姓的一言一行, 所思所欲,也是中國文化的表和裡,欠缺對 這些常民文化的了解,就難以窺探中國文化 的全貌,了解中國文化的真正精神。李教授 的識見,學者至今仍奉為圭臬。 李教授一九五五年開始在台灣中央研究 院民族學研究所工作,一九七零年出任所 長,一九九八年退休,四十三年的辛勤成 果,贏得院內外同人一致的推崇。他一九八 四年當選院士,這是學術界最高的榮譽。同 年他應台灣清華大學之邀,加入行列,創辦 人文社會學院。學院以人文社會學命名的, 這是大學史上的創舉。李教授六年之內,創 立三個學系,六個研究所,替原來以理工見 稱的清華校園添加一分不可多得的人文氣 息。一九八九年他出任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 基金會的執行長,二零零一年升任為董事 長,這是他從頭開始籌備而設立的另一國際 學術交流機構,再一次展現李教授的行政才 華和識見。在他的策劃領導下,基金會積極 將漢學研究推廣到國際學界,推動各國對中 華文化作深入的研究,同時基金會已成為全 球最重要獎助中華文化研究的機構。 李教授曾榮獲法國巴黎(梭邦)大學、澳 洲格利斐斯大學及台灣清華大學等校頒授榮 譽博士學位,德國海德堡大學大學獎章,捷 克查爾斯大學特殊貢獻獎,台灣行政院文化 獎,諸項殊榮都是肯定他在學術文化界的崇 高地位。多年來,李教授亦給予香港中文大 學多方面的支持和鼓勵。他一九九六至二零 零零年出任中大中國文化研究所顧問委員會 委員,多次訪問,提供寶貴意見。李教授曾 兩次擔任中文大學人類學系校外考試委員, 人類學系多位教授都出其門下,李教授對中 大的學術發展,貢獻良多。 曾有學者說過,學人類學是一件很寂寞 的事,下鄉入鎮,作田野調查,尤其辛苦。 對李教授來說,田野工作,雖有時艱苦勞 累,但是他卻樂此不疲。田野是他的活水源 頭,一切的資料和靈感都來自實際的民間群 眾。哪怕是再短暫的接觸,他也可以找尋到 再新鮮不過的文化現象。他願意與鄉民來 往,和他們一起生活,最接近村民的日常生 活,才最能體會他們的想法,所得到的收穫 也是最寶貴的。李教授數十年來建立本土化 的人類學研究,目的是在於打破東西方文化 研究的抗衡,跳出固步自封的窠臼,提出新 的方法理論,了解我們自己文化的真象,從 而建構一種可以適合全人類不同文化,不同 民族的行為與文化理論。李先生是一個智 者,也是一個仁者。他有智者無上的智慧, 更重要的是他有仁者無比的愛心和熱誠。謹 恭請監督閣下頒授榮譽社會科學博士銜予李 亦園教授。 此讚辭由張洪年教授撰寫 (李亦園教授因個人原因未克出席大會。) 李教授另闢蹊徑,從小傳統入手,著眼在小市民的生活文化。 他認為老百姓的一言一行,所思所欲,也是中國文化的表和 裡,欠缺對這些常民文化的了解,就難以窺探中國文化的全 貌,了解中國文化的真正精神。李教授的識見,學者至今仍奉 為圭臬。 第六十二屆大會 29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