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大學校刊 二零零六年春‧夏
文物館建館三十五年 的未來。我們身為現代中國人,尤其應該覺得自 己負有重大的使命;怎樣承繼以往的文化,加以 發揚光大,為偉大的將來開闢道路。這次文物館 的開放,舉行文物展覽,就是將這種想法付諸實 踐。」 蒐羅珍貴文物 支援教學研究 文物館開館後,大學成立了一個管理委員 會,就文物館政策的制定及執行,以及籌辦展覽 事宜,向當時兼任中國文化研究所所長的大學校 長李卓敏博士提出建議。文物館亦在香港的文物 收藏家協助和支持下,借出藏品,舉辦了多個展 覽。但文物館的最終目的是蒐集及保存文物,建 立各門類的館藏品,以作研究和教學之用。一九 七三年初,文物館成立了購藏文物籌募委員會, 負責籌募經費以購置永久藏品事宜。 文物藝術品價值不菲,以一所大學文物館的 資源,不可能全面蒐集各品類的文物,必須有所 選擇,亦無法與私人收藏家競爭。文物館每年有 小量購藏經費,可供購置適當文物,但大學撥款 始終有限,故此購藏非常小心,而且必須符合三 個原則:第一是盡可能補充現藏文物所缺,以增 富藏品;第二是所購文物必須是罕有而不可能從 私人收藏家處商借得到的;第三是必須是可供文 物館和大學藝術系作教學研究之用的。屈志仁解 釋:「大學文物館和公眾博物館不同,後者以社 會大眾為對象,有教育作用,同時亦有文娛和社 會性功能。但大學文物館 的首要任務是支援大學的 教學和研究。」 文物館現時有藏 品一萬二千多件,超 過九成由本地熱心人 士和機構捐贈,以北 山堂和林炳炎基金會支 持至力。文物入藏後, 必須經過著錄和修復整 理,然後才貯存於文物庫 內。修復整理的工作則由 文物館的工作處負責。工作處亦由利希慎基金會 捐款建成,設於文物館旁,一九七八年啟用,設 有文物修復室、書畫裝裱室、攝影室和木工室, 除了負責保存及修復文物外,亦為展覽提供技術 協助。至於科學鑑定及分析則由文物館與理學院 的學系合作進行。文物著錄及整理後,除了作適 當的展覽和作為研究計劃的標本外,最主要的功 用是配合藝術系的課程,為中國古代書畫與工藝 美術史教學提供實物標本,供學生觀摩研賞,更 為研究生提供論文素材。 文物館和藝術系的合作可以說是相得益彰。 其中一個成功例子是一九八七年開始的暑期工讀 計劃。這個後來易名為暑期實習的計劃由文物館 館友會資助,每年讓兩名藝術系學生到文物館 實習,參與各種工作,熟習博物館業務及吸收工 作經驗。這個計劃多年來培訓了不少人才,很多 學生在畢業後都選擇加入博物館專業,在香港和 海外的博物館及美術館服務。現已退休的高美慶 教授一九八一年起出任文物館館長和藝術系系主 任,她的雙重身份促成兩者水乳交融的合作。高 教授回憶那段日子時說:「我真的覺得很榮幸, 兩者的責任讓我可以結合教學、研究、出版、博 物館工作和公共服務。中國的藝術和文化在過去 成就非凡,今天的地位也很重要。只有透過教育 和知識的傳授,年輕一代才可以了解及欣賞傳統 的意義。我想,要繼往才可以開來吧。文物館在 這方面的貢獻是肯定的。」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