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大學校刊 二零零六年秋‧冬

中文大學校刊  二零零六年秋 · 冬 22 港、華南及鄰近地區的政府,以及私營企 業及其他用戶。 超越地球 跨越學科 林琿教授指出,接收站革新了區內在地球 科學研究的資訊應用。「『不識廬山真面 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有時候遠離地球 來研究它,有助於我們對於全球變化有更 清醒的認識。通過接收站,研究所利用最 新的太空與信息科技支援及促進傳統地球 科學的發展。此外,對地球的深刻認識, 又有助人類進一步探索太空,例如對月球 與火星的探索。這是為甚麼我們稱為太空 與地球信息科學研究所。」 地球信息科學是二十一世紀發展最快的學 術領域之一,與太空及信息的發展並駕齊 驅,對其他學科亦有深遠的意義。研究所 有一支來自七個學院的跨學科專業研究隊 伍,林教授希望不久會有一位來自法律學 院的環境法專家加入行列。這些不同學科 的專家與研究所的科學家一起工作,研究 不同課題,例如識別那些傳染病最易蔓延 的溫暖環境和濕地;研究人煙稠密城市的 運輸網絡及氣流;開發地理資訊分析的 軟件,以及追溯近代中國沿海的棉紡織 經濟。 熱帶與亞熱帶遙感 基於地理位置,中大專長於多雲多雨地區 的遙感,以及海岸和海洋環境的研究。研 究所所長林琿教授說︰「中大基地十分重 要。中國百分之八十五的自然災害,包括 颱風、雨災、水災、山泥傾瀉、地陷及泥 石流,都發生在多雲多雨的地方。因此, 中國的地球觀測系統必須克服多雲多雨的 障礙。由於陸地的資源日益消耗,全世界 都更關注並愈來愈多開發海洋資源,例如 離岸的石油和天然氣。中國也須要利用衛 星遙感等多源與多尺度空間數據研究海 洋,從而保護這些重要的海洋資源和環 境。」研究所的其他研究範圍包括虛擬地 理環境、緊急情況的應變、自然災害監控 與管理,以及對城市居住環境及公共衛生 進行分析和模擬。 研究所「衛星遙感地面接收站」第一期工 程耗資三千萬港元,有賴香港特別行政區 政府的創新科技基金和國家科學技術部 863 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的支持,以及私 人贊助,得以完成,並且於二零零六年 一月一日開始全面運作。接收站的第二 期工程,由霍英東基金會捐款四千萬港 元贊助興建。接收站除了成為中大的一個 地標外,也是中國兩大最先進的民用衛星 遙感接收站之一。這個接收站的天線覆蓋 半徑二千五百公里的範圍,北至蒙古,南 至菲律賓及印尼,東至日本及南韓,西至 東印度洋,目前接收距離地面七百公里處 ENVISAT 的雷達影像, ENVISAT 是歐洲航 天局發射的一枚衛星。接收站收集及處理 遙感數據,轉化成有用的資料,提供給香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