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大學校刊 二零一零年第二期
校長的一天 17 由八時半到十一時,一號診症室外的紅燈幾乎一直亮着。 十一位病人都是進門來便自動打開話盒子。醫生對病人的 病情固然瞭如指掌,就連對他們的生活、嗜好也認識不少。 十五分鐘內,寒暄、診斷、教學、紀錄,是這樣自然流暢的交 雜進行,病人、學生無不照顧周到,是診病,但也像與老朋友 敍舊,給學生上課。 十一時四十五分,司機在大樓外等候。五十五分,到達科學 園,創新科技署署長趨前迎迓。研討會在俗稱「金蛋」的高錕 演講廳舉行,約三百座位填得滿滿的,多是中學生,獲得命名 小恆星的「星之子」陳易希也是今天的嘉賓。少年發明家不卑 不亢走過來,「我早就想認識你了。」說這話的,是沈祖堯。 專題研討會開始,英文簡報一張一張打出來,沈祖堯不徐 不疾用中文講解,深入淺出,偶爾補充英文或拉丁文學術 名詞─「endo指內部,scope則與鏡頭有關……」,由人類 最早期的醫學概念,說到解剖學在十七世紀萌芽、內窺鏡的 發明、最新的遙距內窺檢查及手術科技。學生們嘖嘖稱奇, 但相信這不是沈的主要訊息。果然,他提醒在場的學生唸醫 科需要的不純粹是尖子的成績,更重要的是憫人的胸懷;科 技只是醫療的工具,而醫療是溝通的藝術。這與他早上臨床 診症的表現印證得何其妥貼。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