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大學校刊 前校長兼諾貝爾獎學人高錕教授特刊 流金灑暖 桂冠生輝
20 中文大學校刊 二零零九年第一期 一零 特刊 1. 序 非常遺憾,我丈夫高錕教授不能親自來主持這個演講。作為他的至親,我與你們站在一 起向他致敬,並代替他主持這次演講。他為自己獲諾貝爾基金會肯定他的成就,並頒予 他這個獎項而感到非常自豪,我們也身同感受,與有榮焉。 1966年,高錕發表了具有開創性的論文,為我們帶來了今天無處不在的光纖通信。 四十三年以來,電話通信世界因此發生了巨大變化。這一偉大變革正源於高錕的執著, 因為他在眾人質疑聲中仍堅持自己的信念。 20世紀70年代,玻璃光纖的預產研究出現在美國維吉尼亞州羅阿諾克市的ITT 公司(國 際電話電報公司)。在那段期間,高錕收到兩封信,一封言辭嚴厲,譴責他打開了魔瓶, 釋放了瓶中惡魔;另一封來自中國一個農民,向他討教有什麼辦法可以告訴遠處的妻子 給他送飯。這兩封信分別預示了一種未來的人類生活圖景,而今天這兩種圖景都已成為 歷史。 60年代,我們的孩子還很小。高錕常常很晚回家,以致子女經常都要在餐桌前等著吃晚 飯。我對他每天晚歸感到很生氣,我依稀記得他是這麼對我說的: 「別生氣,我們現在做的是非常振奮人心的事情,有一天它會震驚全世界的。」 我略帶諷刺地說:「是嗎?那你會因此而得諾貝爾獎的,是嗎?」 他是對的,他的成果給通信界帶來了一場驚天動地的革命。 2. 早期研究 1960年,在伍爾維奇的標準電話與電報工作了一段時間後,高錕加入了附屬英國ITT的標 準電信實驗室(STL)。他在標準實驗室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微米波傳輸系統,目的是要 改良當時通信基礎設施的傳輸容量。 35到70千兆赫的微米波可能有更高的傳輸容量,但是具體情況不明,困難巨大,因為在 這樣的頻率範圍,光束會發散或被大氣吸收,無線電波無法傳輸長距離,光波需要藉波 導引導。上世紀50年代,低損耗環形波導(HE-11模)的研究工作剛剛起步,60年代開發 了一個試驗系統,投入巨額資金,積極計劃把這個系統推至預研階段,大大提高了公眾 對諸如視頻電話等新電信服務的期望。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