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大學校刊 前校長兼諾貝爾獎學人高錕教授特刊 流金灑暖 桂冠生輝
22 中文大學校刊 二零零九年第一期 一零 特刊 研究人員也進行其他實驗, 以求重複或改良世界各地研 究所的結果。比如說,他們 進行了和貝爾實驗室類似的 共焦鏡實驗:將一系列凸透 鏡以焦距相隔,排列起來。 即使在夜深人靜,空氣死寂 的時刻,就算每隔100米重新 聚焦,光束仍不能固定在鏡 片的有效孔徑內。 貝爾實驗室曾利用氣體透鏡進行實驗,但因無法絕對隔熱以穩定氣體透鏡的外形,不得 不放棄實驗。這些實驗簡直是緣木求魚,無非是想找出長距離傳輸光線的方法。 在標準實驗室,研究重心逐漸轉向介電波導:用不導電的介電圓柱體,被空氣包圍,組成 波導。卡博維克博士建議高錕和其他三名研究人員就他提出的薄膜波導進行研究。 但薄膜波導的研究失敗了:它對光的約束作用不足,光線在拐彎時會洩漏出來。 其後卡博維克博士移民澳洲,高錕遂出任研究計劃的領導,他隨後建議對光線在介電材 料的衰減機制進行研究。 有幾位研究人員專門研究如何量度低衰減透明物質的衰減程度。George Hockham則 與他一起研究介電波導的特性,因為他對波導理論感興趣,所以集中研究光纖波導的容 限條件;尤其是光纖電纜的體積容限和接合點光功率衰減的程度。他們按部就班,研究 玻璃纖維作為波導材料的物理和波導條件。 此外,高錕還推動他的激光研究小組同事,進行有關近紅外半導體激光器的研究,使這 種激光器的發光特性配合單模光纖的直徑。單模光纖只容許單一光綫或光模傳遞。激光 器必須耐用,並且可以在室溫操作而無需液氮冷卻。所以,有關激光器的研究也是挑戰 重重,但在20世紀60年代初期,看似不着邊際的研究還是可以得到支持的,只要耗資不 是太巨大。 此後兩年間,高錕領導的研究小組努力向目標進發。對材料的物理性和化學組成,在解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